我学医、行医已有30多年,见证了这30年医学的飞速发展; 我从事妇产科工作30多年,亲眼目睹了各种新技术、新业务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更新了诊疗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使诊断更加科学,治疗更加合理,疗效更加理想,变大创伤为微创,将以前的无效变为有效,将理想变为现实,造福无数患者。 本文简要总结了我们这一代人30年来保存历史的经历。
1 现代介入放射技术造福妇产科患者
现代放射介入诊疗技术在今天并不是什么新技术。 它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改变了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历史,挽救了无数生命。 它被称为与内科治疗一样,外科治疗是第三大诊断和治疗技术。 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技术。 1976年,法国学者首先将介入技术应用于治疗因大出血而无法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 他们进行了子宫动脉栓塞术。 初衷是暂时止血,挽救患者生命,为后期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没想到半年后,复查时子宫肌瘤明显缩小,症状消失,患者拒绝手术切除子宫。 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激发了医生们进一步思考,将思考和研究融入到临床实践中。 1995年,《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观察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疗效的文章[1]。 虽然只有16例,但却揭开了介入治疗技术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的神秘面纱。 随后,国际上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国内介入放射科医生也开始对该技术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有益的研究,但进展缓慢。 1991年,随着陈春林、刘萍加入妇产科介入治疗团队[2],相关研究达到了新的里程碑,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应用于卵巢癌、复发性肿瘤等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和妊娠滋养层细胞癌。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疤痕妊娠等妇科良性疾病,植入性胎盘等产科疾病。刘萍、陈春林国际首篇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文章并出版国际第一本《妇产科介入放射治疗》,代表了我国在妇产科介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已应用于产后出血、妇科恶性肿瘤出血、疤痕妊娠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止血,以及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植入性胎盘、输卵管的治疗。梗阻等疾病。 保守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一致认可。 三十年的变迁,三十年的坚持,三十年的发展,造就了一代介入妇产科医生,造福众生。 感谢国家的开放,带来了放射性介入技术; 改革开放让我们有力量服务众生。
2 辅助生殖技术帮助不孕家庭实现梦想
不孕不育是当今社会育龄夫妇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全球范围内,不孕不育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居高不下。 我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生率已从20年前的2.5%~3%上升到近年来的12%~15%,患者人数超过50人。百万。 平均而言,八分之一的夫妇患有不孕症。 不孕不育已成为继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和夫妇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家庭幸福。 也是我国生殖健康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瓶颈问题之一。 自200多年前英国学者成功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治疗人类不孕不育以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已成为延续后代、改善生殖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生殖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发展。 1947年,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张敏觉在杂志上报道,他通过宫内手术成功产下一只小兔——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婴儿”兔。 随后他继续探索并完成了兔子和人类卵子的体外受精,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突破。 试管婴儿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78年,最早的人类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罗伯特·爱德华兹被誉为“世界试管婴儿之父”,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此,试管婴儿技术在各国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社会科学水平和经济水平迅速提高,辅助生殖这一新兴技术开始在我国大陆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诞生。 随后,1996年,我国首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试管婴儿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诞生,成为男性不育治疗的重大突破。 1999年,通过对早期胚胎部分细胞进行基因分析和筛查,我国首例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试管婴儿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诞生,有效预防了儿童遗传病。 诞生[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成立于1997年,在著名生殖医学专家邢福奇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技术。 -ET)技术。 这是中国最早、最先进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较完整的单位之一。 同年,军队首例常规“试管婴儿”诞生。 辅助生殖新技术、新业务的落地,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辅助生殖技术才有根深蒂固的发展土壤。 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财富的稳步提高,就没有能力将这些新技术、新理念付诸实践,我们的生殖健康水平就不可能实现。能够与世界同步。 如今,我国每年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周期总数达到100万个以上,出生婴儿超过30万个。 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大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ART技术及其衍生技术水平也与世界接轨,并逐渐进入国际先进行列[4]。 回顾我国ART技术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落后于国外,但乘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春风,经过中国生殖医学专家30多年的发展,中国生殖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处于国际生殖医学前沿。
3 腹腔镜技术让微创理念深入人心
在现代外科的发展中,解剖学、麻醉学、无菌学、输血技术等标志性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学科的进步,对现代外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为传统外科手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发展迅速,对我国国外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了妇科腹腔镜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包括3D腹腔镜、单孔腹腔镜、NOTES(自然经阴道口)、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每一次新技术、新设备的变革都推动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进步。 经过妇产科同仁30年的努力,微创理念已深入人心,微创技术已遍布中国各地[5-6]。 微创手术比例、四级微创手术比例已成为衡量医生和学科水平的客观指标。
腹腔镜下各类妇科急腹症手术、宫腔手术、附件手术、子宫手术、妇科肿瘤手术、盆底手术及生殖系统畸形矫正等广泛普及,从易到难几乎涵盖了所有妇科疾病。 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妇科手术的一项基本技能和常规手术。 90%以上的妇科手术可以在腹腔镜手术下完成。 我国较早发展妇科内窥镜技术的专家通过手术演示、举办学习班、实操培训班,极大地推动和推动了我国妇科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内窥镜技术成为临床必备技能。 以及常见的手术方法。 市、县级医院对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比例已达80%以上。
近年来,特别是LACC试验结果发布以来,妇科内窥镜技术正在从“技术为王”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 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而著称,但手术过程医生不再简单地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失血量、出血量大小来衡量手术的成功与否。体表的疤痕,而是考虑患者的整体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好处。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更新,相信会有新的妇科内窥镜技术应用于临床。 例如,人工智能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应用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妇科手术中病灶荧光可视化,5G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手术成为可能。可能的。
4 盆底理论改变盆腔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念
以盆腔器官脱垂等为代表的盆底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直到19世纪,随着对盆腔解剖学认识的深入和手术器械等条件的改进,盆腔外科治疗才开始取得长足的进步。 进步。 然而,这些传统手术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缺陷,且术后容易复发。 20世纪初,曾有一场关于盆底肌肉和韧带的作用更重要的著名争论:1907年,根据曼彻斯特手术,提出韧带在支撑盆底方面起主要作用; 1908年,他们驳斥了这一观点,认为盆底肌肉和内脏筋膜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此后,盆底理论的研究进展缓慢。 直到1990年,盆底支持结构和盆底疾病手术治疗的研究才迎来飞跃。 提出“整体学说”,其核心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支撑盆腔器官的结缔组织和韧带受损而引起解剖结构变化。 1992年提出“阴道三级支撑理论”,将支撑阴道的筋膜、韧带等结缔组织分为上、中、下三级,分别承受腹部和盆腔压力。 同时,他发表了“吊床假说”,将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重点从抬高尿道转向强化其支撑结构。 随后,整体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三层次理论”和“吊床假说”,建立了前、中、后定位结缔组织缺损的“三腔系统”,从而形成了确定结缔组织缺损的方法。盆底缺陷的类型。 完整的等级和等级体系为确定修复等级和方法提供了依据。 随着医用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盆底手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7]。 使用合成网和吊带进行盆底修复和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盆底重建是目前盆底疾病的重要手术治疗方法[8]。 然而,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不应局限于少数新的手术方法。 应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疗。 同时,应更加重视盆底康复。 盆底肌肉锻炼一直在盆底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盆底肌肉康复设备的智能化发展,电刺激、磁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治疗等康复技术逐渐成熟,基于盆底电生理学的筛查和康复治疗模式也蓬勃发展[9]。 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已在中国扎根并得到广泛、迅速应用。 如果没有思想更新和学术国际交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1978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尿瘘、尿瘘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两病”防治工作,为患者免费救治。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妇女的关心和爱护。 并且这种爱是持续不断的。 近年来,妇产科界紧跟国际发展趋势。 经过不懈努力,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盆底学组于2005年成立,这是中国女性盆底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我们已经合作十多年了。 随着盆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医用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盆底疾病的诊治模式已从单纯的器官切除发展到利用自体组织和人工医用生物材料进行器官修复。 同时还要注重盆底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康复治疗。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民和妇女的关怀。 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 标准化、个体化、人性化、微创诊疗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女性盆底领域的发展。
5 数字智能为手术保驾护航
过去的30年也是计算机信息时代。 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产生了数字医学。 美国、韩国、日本相继推出数字医学“虚拟人”项目[10]。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数字医学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同时,国家对前沿科学的大力支持,使得数字医学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起源于2001年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会上提出了建立“数字虚拟人”的想法[11]。 2003年,钟时珍院士领导的团队研制出中国女子一号图像数据采集,其图像数据的薄层扫描和处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超薄方面超越韩国。 随后,南方医科大学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完成的“我国数字人体数据集的建立”项目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 我国数字医学不仅应用于医学,还应用于国防、航天、汽车、体育等领域。
数字医学在骨科、肝胆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术前诊断、手术方案确定、术中数字导航等数字化智能方面。 快速地。
数字化智能研究在妇产科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主要体现在女性腹部、盆腔数字化三维重建方面。 国内陈春林、刘平团队构建了基于CT和MRI的女性腹盆腔三维重建模型的应用方法论,包括骨盆、腹盆腔血管网、脏器、盆底肌肉、淋巴结、神经等[13]。 进一步完善的妇产科手术数字化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数字化智能诊疗提供了基础。 它具有观察不同器官之间空间关系的特点,还具有可视化、旋转的特点。 可根据实际情况诊断疑难疾病并制定手术方案。 设计、评估手术难度或进行虚拟手术,以及进行术中导航。 在疑难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1)数字化智能计算宫颈癌病灶血容量,指导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动脉化疗; 根据动脉供血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计算并细分各供血动脉的容量,在动脉化疗时合理分配抗癌药物,提高疗效。 (2)数字化智能评估子宫肌瘤及其他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指导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它可以清晰地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类型和直径,并计算出子宫动脉开口与重要血管的位置,以确定实际子宫动脉开口的最佳角度; 同时,还可根据血供情况使用栓塞剂。 (3)利用数字智能了解病灶与周围重要脏器的关系,对高难度妇科手术进行术前评估; 重建盆腔不明肿块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指导手术操作,根据供血动脉评估肿块来源,可显示肿块的空间和三维结构,并设计切除计划和步骤; 重建复发性子宫肉瘤肿块手术难度的评估。 如果复发肿块位于较深位置,且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则数字三维重建可以有效显示其空间关系。 ,有助于风险评估和手术导航; 对患者的腹部和盆腔大血管和淋巴结进行重建,以指导淋巴结切除术。 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晰地显示动静脉的分支或支流,包括常见血管类型和变异血管类型。 同时,它可以测量不同血管的直线距离和血管分叉处的距离,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这在腹腔镜手术中尤为重要[14]。
回顾数字医学发展20年,国内领导者抓住时代机遇,引领学科发展,让更多妇产科同仁将数字智能应用于妇产科临床应用,最终让患者接受个体化、精准的治疗。
6 大数据更新研究思维
近年来,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医疗数据存储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成熟,大数据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广泛。 大数据技术在疾病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制定、现实世界中治疗方法的疗效和成本效益评估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大数据可分为临床大数据(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流行病调查)、影像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磁共振和CT成像等)和生物样本大数据(高通量组学、如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质组和微生物组等)。
中国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工程(简称4-C)回顾性收集并整合了2017年14个省份47家医院63926例宫颈癌患者的多维度诊疗信息。中国2004年至2018年4-C大数据库不仅了解我国宫颈癌诊疗现状,而且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维度探索不同阶段宫颈癌的优化诊疗方法,为未来精准医学模型的前瞻性研究奠定基础。 该基金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发展[15]。 产科方面,国家卫健委建立了全国危重孕产妇监测系统(Near Miss)。 该数据库覆盖全国441家县级以上医院,分析了2012年至2016年680万条数据。 一孩政策有所放宽。 此后,二胎及以上胎儿比例上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稳步下降[16]。 同时,该数据库还探讨了中国无痛分娩实施情况与相应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放射组学可以将 MRI 或 CT 等医学图像转换为可挖掘的高维数据。 已广泛应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研究涉及肿瘤表征、病理类型鉴定、组织科学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疗效评价等。2020年,陈春林和刘平团队基于277例CT数据集建立了放射组学模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 该模型可以提高筛选对新辅助化疗敏感患者的能力。 同时,病理图像也是放射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等人。 [17]收录了超过8万个宫颈液基细胞学图片样本,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宫颈液基细胞学TBS分类诊断系统。 该系统具有高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特点,为宫颈筛查提供了强有力的诊断工具。
高通量组学技术也让人们对妇科疾病有了多层次、全面、深刻的认识。 [18]利用组学技术分析了4种分子数据,发现了11个新的体细胞拷贝数和11个新的突变基因。 他们还发现了受体调节的非编码RNA和基因/非编码基因。 编码 RNA 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还根据 16 个关键分子特征识别 5 种预后亚型。 曾等人。 Wang等[19]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病理图像中提取相应特征,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构建了可以有效预测患者预后的模型。
2016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应用,规范14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20]。 2017年上半年,医疗大数据产业“国家队”——中国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医疗健康大数据有限公司相继宣布筹建为成立。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从大数据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管理监督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同年,第一个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在山东济南建成。 2020年8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成立。 构建各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推动国家基础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
大数据所依赖的大型计算机设备、云设备等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 不改革开放,国家就不开放,新思想、新技术就进来不了; 没有强大的经济,就没有能力将这些新技术、新理念付诸实践,我们就无法跟上世界的步伐。 过去,高速大型计算机是稀有品,是奢侈品,不是普通人能企及的。 现在,因为祖国的强大,它们可以用于民用和临床。 我们感谢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会,并以大数据和医学的整合为创新的灵感。 我们感谢祖国,这使大数据医学能够从头开始发展,卓越和处于世界的最前沿。
作为目击者目睹了我们祖国震惊和震惊的变化,我感谢中国共产党在改革时代,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丰富国家的巨大原因,并将意识形态冲突,技术交流和经济利益带来医学的发展。 巨大的保证。
同时,我们应该利用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以及腰带和道路倡议。 产科和妇科同事应共同努力,不断促进该国的新技术,新概念和新经验,以使公众受益。 我们还应该向世界推广“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的声音”,帮助建立健康的中国,为中国国家的重新焕发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辜负了我们的时代,并努力实现中国国家的伟大复兴。
我们非常感谢,感谢中国,感谢发展,并感谢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回顾旅程,我的最初意图和岩石一样强。 我在肩膀上挣扎和使命。
致谢:Shen Lang,Li ,Huang Lu,Li ,Liang Cong和医科大学南部医院南部医院的妇产科和妇产部的Fu ,以帮助他们在数据收集和写作方面的帮助
省略了参考。
资料来源:Chen 。 感谢中国,对发展的感激之情,我们一代的产科医生和妇科医生的医学30年[J]。 《中国实践妇科与妇产科杂志》,2021,37(9):88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