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男子年年体检都正常却突然查出食管癌,医生提醒→(体检男内科)体检能检查出食道上的问题吗,

编辑:大众生活      来源:大众生活     

2024-08-02 17:20:59 

 

杭州的钱大爷近半年来经常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食管癌。钱大爷表现,自己吃东西总有一种被噎住的感受,有时候反酸水厉害,饭量明显减少,整个人也日渐消瘦。医生建议他做一次胃镜检查,钱大爷以每年都有进行健康体检为由拒绝了。在医生的再三劝导下,钱大爷终于允许接受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为“食管癌中晚期”。

  医生提醒:不要忽视胃镜检查

医生表现,40岁以后定期做胃镜检查很重要。中国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目前,胃镜检查是发现食管癌和胃肿瘤的“黄金手段”,但大多数患者的体检套餐中并没有胃镜检查这一项,主要原因是部门体检单元不具备胃镜检查的能力,同时,很多人害怕这种有创性的内镜检查。种种担心和顾虑,让很多人宁可做多次B超或CT,也不敢做一次胃镜检查。

当下,胃镜检查已经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遍。那么,胃镜检查是怎么做的呢?医生将胃镜从口腔,经咽部喉部送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上段,通过镜子前端的摄像头对黏膜进行观察。内镜检查已成为检查上消化道疾病(食管癌、胃癌等)通例的临床诊断、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的最可靠方法。在早期食管癌中,内窥镜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通过胃镜,医生可以判断食管是否发生炎症或存在肿瘤。如果某些区域观察不敷清晰,还可以借助食管色素内镜使肿瘤显影,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诱发食管癌的3个不良习惯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食管癌病例有32.4万例,占了全球食管癌病发案例的一半。专家提醒远离食管癌,要摒弃这些不良习惯:

  1.恒久吃过烫食物;

  2.恒久吃高盐食物;

  3.恒久吃腌制食物。

中国的食管癌大多为鳞癌,预防计谋和治疗手段与国外不一样。改变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

  食管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

专家表现,食管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自然病程短,从发现有症状到最后病人去世的自然病程约莫只有半年左右。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定时做筛查。有以下情况属于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1.来自或居住在食管癌高发区;

  2.直系亲属有食管癌或上消化道肿瘤病史;

  3.既往有过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4.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包罗喜食烫食、吸烟、喝酒等。

  若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特别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都推荐进行一次内镜的筛查。如果检查没有问题,推荐5年后再进行一次内镜筛查;如果发现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推荐1-3年复查内镜。

做胃肠镜需要注意的3个问题

  1.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否应该同时做?

若患者只是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例如上腹疼痛、反酸、烧心、打嗝等,可以选择做胃镜检查;若恒久有下腹疼痛、腹泻、便秘、便血等下消化道症状,可以进行肠镜检查。如果同时出现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症状,可以考虑合并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否同时做,医生一般会尊重患者意愿。临床上,凌驾 70% 的患者会选择合并胃肠镜检查。

  2.做胃镜打不打麻醉?

“麻醉胃肠镜会让人变笨”完全是一个误解,麻药 24 小时后就会在人体中完全代谢,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年龄也不是麻醉胃肠镜的障碍,百岁老人也可以麻醉检查。

普通的胃肠镜舒适度低,但简单快捷、经济实惠,总体用时短,而且由于不受麻醉禁忌的限制,大部门人都能做。麻醉胃肠镜除了无痛外,有损伤小、利于医生术间观察、完成度高等优点。

  3.术前术后要注意什么?

  手术前:

①胃肠镜检查需要提前禁食,清理肠胃。老年人消化道功能相对较弱,建议检查前 3 天起,进食半流质食物,如面条、粥、水蒸蛋等,不要进食笋、番薯、芹菜等含纤维较高的食物。检查前一晚 7 时后不要进食,肠镜检查前遵医嘱服用导泻剂。

②若是选择麻醉胃肠镜检查,术前准备更为细致。建议老年人在预约麻醉胃肠镜检查前,到专科医生处做健康评估。服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需停药 7 天,至于自身情况是否允许停药,也需要专科医生判断。

  手术后:

①胃肠镜检查后如无特别异常则可以进食,开始以流食、软食为主,如未出现不适,可恢复正常饮食。如果患者进行了病理活检,检查后两小时才气饮少量温水,如未出现不适,3 天内可以进食半流质食物,忌食生、硬、辣、烫食物,以利于创面愈合。

②选择麻醉胃肠镜须有家人陪同。术后 1 小时内,可能会感觉头晕、乏力。检查后,当天不要驾驶汽车、电动车,以防发生意外。全麻胃肠镜后一般 2 小时可进食,过早进食有误吸等风险。

③建议带上两份陈诉向医生咨询,分别是胃镜的检查陈诉(分为图片、检查所见、检查结论三部门)和病理陈诉包罗非肿瘤性病理陈诉和肿瘤性病理陈诉)。

  来源:中国蓝新闻、央视网、红网、科普中国

  编辑:何延国 实习生 陈烨晴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