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昏迷

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2023-08-18 07:46:02 

 

中医内科急症学: 昏 迷

昏迷多因热痰瘀,心脑受邪阻神机;凉开温开两大法,清热化痰通瘀闭。

【导言】

昏迷的临床特征是神识不清,对周围事物失去知觉,并且对任何刺激都失去反应。为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的常见证候之一,就内科领域而言,可由温病及某些杂病重症所引起。与西医学之昏迷同义,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昏迷在内。

昏迷虽然标志着病情的危急,但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知识,针对昏迷主症,采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方法,及时综合应用有效急救措施,每可顿挫病势,逆转病情,转危为安。寓有原因治疗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对症处理。

【病因病机】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温热、暑温、疫毒等邪,传变入里,或触冒秽浊,郁闭气机。以致温暑热毒,内陷心包;或热结肠胃,腑浊上蒸;或热与血搏,瘀塞心窍;或湿热酿痰,蒙蔽神机;或秽浊入客,闭阻神窍。内伤可缘多个脏腑久病,积渐突变,或卒然暴病而致,如中风、怔忡、消渴、臌胀、喘证等处于危重阶段时,痰、浊、火、瘀蔽塞神窍,阴阳气血逆乱,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主病之脏总属于心和脑。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主思,元神之府。二者均为主宰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之官。故多脏病变,心脑受邪,皆可导致神明失用。病理因素为热、痰、浊、瘀,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心神失主,机窍失灵,昏不知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一般均为邪实窍闭所致,如昏迷过深,正不胜邪,脏气衰败,津伤液竭,气脱阳亡,可见内闭外脱,虚实夹杂之候。若由闭转脱,则当从虚脱门求之。

【诊查要点】

一、了解发病原因辨外感、内伤外感昏迷,必见热病症状及传变特点,多为突然发病;内伤昏迷,多有原发病史及脏腑病位可寻,属积渐突变所致。

二、观察昏迷程度辨病情轻重根据各种反射和刺激反应、病理反射等,判断昏迷浅、中、深的程度,以测知预后顺逆。

三、区别病理因素辨热、痰、浊、瘀热闭,神昏不清,高热,烦躁,谵语,抽搐;痰闭,昏沉嗜睡,喉中痰鸣;浊闭,昏愦迷蒙,或似明似昧;瘀闭,神昏,谵妄如狂。

四、类证鉴别

(一)区别昏迷和虚脱辨闭脱、分虚实昏迷,为闭证,属实;虚脱,为脱证,属虚。昏迷病势危重者可以转脱,但脱证不一定昏迷。同时应注意内闭外脱的情况。

(二)应与痫、厥相鉴别痫证,有反复发作史,大发作时突然倒仆,抽搐,吐沫,虽见一时性神昏,但一般时间不长,故亦称“痫厥”。厥证,为短时间的失去知觉,突然昏倒,四肢逆冷,亦称“昏厥”。

五、做好必要的体格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动态变化

(一)脉象(搏)、血压、体温、呼吸和气味

(二)瞳孔大小变化,对光反应

(三)心脏听诊

(四)神经系统变化如肢体瘫痪,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

六、结合辨病,作有关理化检查

【辨证】

辨证当明确原发病与主、兼证的标本关系。一般而言,原发病证为本,昏迷为标;昏迷主证为本,继发之兼证为标。掌握这两重标本关系,有利于正确辨证与求因,针对主、兼症的主次,采取相应治疗。

一、热入心包(营)证

神昏烦躁谵语,或昏迷不省人事,高热,面赤,气粗,或作痉厥,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数大或细数。

证候分析:温邪炽盛,化热入里,故高热不解,面赤气粗;热入心包,逼乱心神,则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热(火)毒燔灼,营热内盛,故见斑疹隐隐;若热盛动风,可以导致痉厥;舌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数或细数,为热入心营,耗损营阴之征。

二、风痰内闭证

卒然昏倒,痰涎壅盛,烦躁,面赤,口噤,二目上视,口眼歪斜,肢强,抽搐,半身不遂。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火内发,风煽火炽,蒙蔽神机,而致卒然昏倒,痰涎壅盛,烦躁,面赤:肝阳化风,走窜入络,风痰闭阻,故见半身不遂,肢强,抽搐,口眼歪斜,口噤,二目上视。苔黄腻,脉弦滑,为风火交煽,痰热内盛之象。

三、腑热上冲证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高热或日晡潮热,气粗,腹部胀满,按之坚硬,便秘,或泻利不爽,有热腐臭,肢厥,舌短,舌硬。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质红而干,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证候分析:阳明热盛,则见高热,或日晡潮热,气息粗大;腑实燥结,而致腹部胀满,按之坚硬,便秘或泻利不爽,有热腐臭;腑浊上蒸,扰乱心神,故神昏谵语,躁扰不宁;热闭于里,以致肢厥;津液耗伤,不能濡布,则舌短、舌硬。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质红而干,脉滑数或沉实有力,为阳明燥实热结之候。

四、浊阴上逆证

神情由躁烦、嗜睡、渐至昏迷,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少行,或溏而不爽,尿少,浮肿,面色苍白晦滞,畏寒肢冷。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湿浊内聚,水毒潴留,浊邪害清,上蒙神窍,以致神情由躁烦、嗜睡、渐至昏迷;水湿困脾,腑浊壅结,上逆犯胃,则见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少行,或溏而不爽,尿少,浮肿;标实本虚,脾肾阳衰,故面色苍白晦滞,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缓,为阳虚阴盛之象。

五、瘀热阻窍证

神昏谵语如狂,或清或乱,或昏迷默默,身热暮甚,口干漱水不欲饮,或小腹硬满急痛,便秘,或便色如漆而易,尿少,或小便自利,或见吐衄、尿血,斑疹紫黑。苔黄焦黑,舌质深绛或紫黯,脉沉实或沉涩。

证候分析:瘀热闭滞窍络,神机失用,故神昏谵妄如狂,或清或乱,或昏迷默默;热入营血,邪陷阴分则身热暮甚,口干漱水不欲饮;热与血搏,血蓄阳明、膀胱,而见小腹硬满急痛,便秘,或便色如漆而易,尿少或小便自利;营血受热,瘀热动血,则吐衄,尿血,身发斑疹。苔黄而焦黑,舌质深绛或紫黯,脉沉实或沉涩,显属瘀热里结之征。

六、湿热(浊)蒙心证神识呆滞,昏蒙嗜睡,时明时昧,昼轻夜重,或昏沉不清,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腹部胀满,或身发黄疸,小溲短赤,渴不多饮。苔厚浊腻,色白或黄,边尖红而不绛,脉濡数或濡滑。

证候分析: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故神识呆滞,昏蒙嗜睡,时明时昧,昼轻夜重,或昏沉不清;湿热逗留,郁遏熏蒸,而见身热不扬,迁延不解,身发黄疸;湿热内蕴中焦,则脘痞呕恶,腹部胀满;湿热阻滞,三焦气化不宣,故渴不多饮,小溲短赤。苔厚浊腻,色白或黄,边尖红而不绛,脉濡数或濡滑,为湿蕴热蒸酿痰之候。

七、寒痰内闭证

卒然昏不知人,或由模糊,昏睡而至昏沉不省人事,静而不烦,身无热候,痰涎壅盛,牙关紧闭,面青或垢晦。苔白滑或灰腻,脉沉缓或沉滑。

证候分析:阴寒凝聚,痰浊内闭,故卒然昏不知人,或由模糊、昏睡而至昏沉不省人事:痰湿浊阴阻遏,阳气不得宣通,则静而不烦,身无热候,面青或垢晦;痰浊阻塞气机,以致痰涎壅盛,牙关紧闭。苔白滑或灰腻,脉沉缓或沉滑,为阴寒痰浊内闭之征。

八、内闭外脱证

神志昏愤,汗多,呼吸浅促微弱。或见“亡阳”,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灰黯口唇青紫,舌苔淡白,脉沉微不清;或见“亡阴”,汗粘肢温,烦躁,手抖,颧红,唇舌干红,脉细促或虚大。

证候分析:邪毒过盛,正气不支,邪闭于内,正脱于外,故神志昏愤,汗多,呼吸浅促微弱;若阳气消亡,可见大汗淋漓如水,四肢厥冷;阳不运血,则面色灰黯,口唇青紫;舌苔淡白,脉沉微不清,乃阳气虚衰之候。若阴气耗竭,则汗出粘手,肢温;阴不涵阳,可见烦躁,手抖,颧红唇舌干红,脉细促或虚大,为阴伤气耗之候。

【治疗】

一、应急处理

(一)一般措施

1、病人应取仰卧位 将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并需按时变换体位。如舌内缩的应用舌夹拉出。

2、吹鼻 取嚏取通关散少许吹入鼻中,主治痰浊郁闭气机之昏迷。

3、开噤 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撬开口腔,或酌选乌梅肉、冰片、南星擦牙。

4、吸氧 缺氧明显者给予氧气吸入。

5、吸痰 喉中痰涎壅塞,阻碍呼吸者,及时用吸痰器吸出痰液。

6、鼻饲吞咽反射消失者插入鼻饲管。

7、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见高热、抽搐、喘脱、厥脱等兼症者,参照有关病篇处理。

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给予输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二)针灸

主穴人中、涌泉、百会、十宣。

配穴发热加大椎、曲池;痰多加丰隆、天突;抽搐加合谷、太冲;厥脱,血压下降,内关持续捻转。

采用强刺激手法。

(三)开窍醒脑

1、凉开法 用于热闭、痰火或瘀热内闭。昏迷,烦躁,谵语,身热,面赤,气粗,或痉厥。

至宝丹 辛香开闭醒神,主要用于深度昏迷。

安宫牛黄丸 清心泄热解毒,主要用于昏迷高热。

紫雪丹 清热镇痉,主要用于神昏痉厥。

神犀丹 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毒入营,窍闭神昏,谵语,发斑,舌紫绛。

用法:安宫牛黄丸每次半~1粒,紫雪丹等1.5g~3g,据症分别用鲜菖蒲、薄荷、勾藤煎水化饲,轻症日1服,重症日2~3服,甚则4~6小时1次,必要时可取“二联法”,吞咽困难者可予鼻饲。

醒脑静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日1~2次,每次2~4m1,大剂量为10~20m1加入25%葡萄糖液40ml内,静脉注射,日1~2次,或倍量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日1~2次。

清开灵每次20~40m1,加入10%葡萄糖液100m1内,静脉滴注,日1~2次。

2、温开法,用于寒闭、痰闭、浊闭,或痰瘀内闭。昏不知人,牙关紧闭,痰涌,面青,身无热候,静而不烦者。

苏合香丸每次0.5~1粒,口服,日2次。温通开窍,宣郁化浊,用于阴寒痰浊(湿)闭塞神机,或感触秽浊之气,突然不省人事,心胸脘腹满痛,痰涌面青,脉缓滑。

玉枢丹每服1g,日2~3次。辟秽泄浊、解毒,主治感受暑湿秽浊,霍乱痧胀,呕恶闷乱等肠胃中毒症状。二、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1、辨证求因施治针对昏迷不同证候,寻求发病原因,辨证结合辨病,采取相应治疗。

2、开窍醒脑、启闭苏神由于昏迷主要在于窍闭,多属痰热内闭的实证,故治当开窍醒脑,清热化痰,以达到启闭苏神的目的。

(二)治疗大法

1、清心凉营解毒法 用于热入心包(营)证

例方:可选清营汤清营解毒、泄热护阴;清宫汤清心解毒:瘟疫热毒内陷,可予清瘟败毒饮以清热凉营解毒。同时选用“三宝’、神犀。

常用药:水牛角、黄连、银花、连芯翘、生地、元参、连芯麦冬、郁金、石菖蒲等。热毒盛者,酌加紫草、大黄、大青叶、山栀、丹皮;痰热内蒙,加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竹沥;热动肝风,酌加石决明、勾藤、地龙、全蝎。

2、凉肝熄风豁痰法 用于风痰内闭证

例方:可选羚角勾藤汤凉肝熄风;黄连温胆汤化痰清火;痰火内盛,合入礞石滚痰丸;痰涌气憋另加猴枣散。同时选用“三宝”。小儿急惊可予小儿回春丹熄风止痉,清热化痰。

常用药:羚羊角、石决明、天麻、勾藤、白蒺藜、桑叶、菊花、川贝母、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竹茹、郁金、远志、石菖蒲等。痰火内盛,加黄芩、知母、竹沥;风邪入络,酌配全蝎、姜蚕、地龙;阴虚风动,加牡蛎、龟板、鳖甲。

3、通腑泄热法用于腑热上冲证

例方: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以泻实热;若热入心包之证明显,可通下与开窍并进,用牛黄承气汤、犀连承气汤。

常用药:大黄、芒硝、枳实、瓜蒌仁、杏仁等。

腹部胀满,加厚朴、大腹皮,行气除满;津伤热结,酌加元参、生地、麦冬;神昏谵妄加水牛角片、黄连、郁金清心凉营。

4、温通泄浊法用于浊阴上逆证

例方:可取温脾汤寒热并行、补泻兼施。神志深度昏迷者,另服苏合香丸。

常用药:制附子、干姜、人参、大黄、枳实、芒硝等。吐甚,加黄连、苏叶、吴萸苦辛通降;或伍半夏、生姜温中降逆;浮肿、尿少,加桂枝、茯苓、猪苓、泽泻通阳利水;神识昏沉,加郁金、石菖蒲化浊开窍。

5、清热化瘀通络法用于瘀热阻窍证

例方:可取犀地清络饮,清心凉血化瘀,见蓄血者仿《瘟疫论》桃仁承气汤攻瘀逐邪。或凉血化瘀与开窍并进,合用犀珀至宝丹。

常用药:丹参、丹皮、赤芍、生地、连芯翘、郁金、琥珀、石菖蒲等。

营络热盛,加水牛角、紫草、升麻;蓄血,加桃仁、红花、大黄、芒硝泻下瘀热。

6、清热化湿泄浊法用于湿热(浊)蒙心证

例方:可选菖阳泻心汤蠲痰泄热,芳香逐秽汤芳化湿浊,利气开窍,合用玉枢丹辟秽泄浊解毒。

常用药:藿香、佩兰、蔻仁、厚朴、郁金、远志、石菖蒲、连翘芯、黄连、淡竹叶、苡仁、通草等。身热缠绵,加青蒿、黄芩清芬透泄;身黄、尿黄,加茵陈、车前草利湿退黄:气滞腹胀,加大腹皮、陈皮;便秘,小腹硬满,苔垢,加蚕砂、槟榔、菜菔子宣清导浊。

7、辛温宣郁涤痰法用于阴寒、痰浊内闭证

例方:可取导痰汤祛痰开结,合用苏合香丸以理气宣郁。

常用药:半夏、南星、茯苓、橘红、枳实、郁金、远志、石菖蒲等。

痰涌气逆,加白芥子、细辛祛痰利气;呼吸时有憋气,加沉香宣通气机。

8、开闭固脱法用于内闭外脱证。表现“亡阳”者,回阳救逆、辛热开闭:“亡阴”,救阴敛阳、益气生津,清热开窍。

例方:亡阳,用四逆加人参汤温中回阳,益气救逆:参附龙牡汤回阳益气固脱。调服苏合香丸辛温开窍。

亡阴,用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固脱。调服至宝丹清心开窍。

常用药:亡阳用干姜、附子、炙甘草、人参、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石菖蒲等;亡阴用西洋参、麦冬、玉竹、五味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莲子芯等。

阴虚热郁,气滞血瘀,加青皮、郁金、赤芍、丹皮、丹参;阳虚寒盛,气滞血瘀,加青皮、桃仁、红花、泽兰。

上列清心凉营、熄风豁痰、通腑泄热、温通泄浊、清化瘀热、清热化湿、辛温宣郁、开闭固脱等法,虽然有各自的适应指征,但有时尚需配合使用,同时必须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积极治疗和多种综合急救措施,及时处理合并症。

【护理】

一、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象)、呼吸、血压及瞳孔变化。

二、加用床档,以防跌伤。

三、注意室温调节,根据病情采取降温或保暖措施。

四、加强口眼清洁卫生。

五、按时翻身,清洁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

七、注意膀胱排空。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