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内分泌科急症处理

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2023-08-18 08:06:34 

 

1.低血糖危象:各种原因导致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 L、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异常甚至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与血糖下降速度和程度持续时间有关,持续严重低血糖导致患者脑细胞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

诊断依据Whipple三联征:1,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2.8mmol/L;3,补充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必要时行48-72小时禁食试验。饥饿试验。

低血糖反应是指有与低血糖相应的症状体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肌无力四肢冰凉面苍白)。但血糖未低于2.8mmol/L,常见于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急诊处置

1,供给葡糖糖:最为快速有效。

轻者口服糖水,

重者尤其神志改变:50%葡萄糖注射液 40-50ml 静脉推注。必要时重复。直至患者清醒能够进食。而且常需要继续以 10%葡萄糖注射液 ,静滴,维持血糖6-10mmol/L。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多数较轻,只需进食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含糖饮料,饼干,面包,馒头)可以纠正。同时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患者应进食单糖类食物纠正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常用剂量 1mg,皮下,肌肉或静脉给药。可快速有效升高血糖,但维持时间短。一般辅助葡萄糖治疗,适用于有足够肝糖原而无肝病的严重低血糖患者。

其他: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可促进肝糖异生和输出,增高血糖浓度,对抗低血糖症起辅助作用。

血糖恢复正常,神志0.5小时以上未恢复者应考虑脑水肿。给予20%甘露醇 125-250ml,静滴脱水治疗。

病因治疗,可有效解除低血糖症状和防止低血糖复发。

2.糖尿病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DKA是机体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拮抗剂素增加,引起糖、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糖尿病急症。早期酮血症,酮尿症,统称酮症。酮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初期消耗体内储备碱,为代偿性酮症酸中毒。晚期血Ph下降为失代偿性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发展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为DKA昏迷。

诊断要点:

病史和诱因:本病起于糖尿病,1型多见,2型在一定诱因下发生。最常见诱因是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皮肤化脓性感染、胃肠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其他诱因: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各种应激(外伤,手术,麻醉,心梗,心衰,精神紧张及严重刺激),酗酒,药物(糖皮质激素,高血糖素,拟交感神经活性药物)

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一般为16.7-33.3。有时达55.5。当超过33.3,应考虑同时伴有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或有肾功能障碍。

血酮升高:大于1为高血酮,大于3提示酸中毒。

尿酮:当肾功能正常,尿酮呈强阳性,肾功能严重损伤,酮尿减少甚至消失,必须靠血液检查。

酸碱失衡: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分:

血PH小于7.3,血碳酸氢根小于15。轻度酸中毒

血PH小于7.2,血碳酸氢根小于10。中度酸中毒

血PH小于7.1,血碳酸氢根小于5。重度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高钾酸中毒。

血常规:白细胞增多,无感染时可达15-30✖️109/L。尤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增高,反应脱水和血液浓缩。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关键。

患者出现明显酮症酸中毒前,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口感,多饮,多尿,疲倦加重,迅速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剧增,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含有丙酮,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反应迟钝或消失,终昏迷。

临床对于不明原因恶心、呕吐、酸中毒、失水、休克、昏迷病人,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想到DKA,

立即查末梢血糖、血酮、尿糖、尿酮,同时查静脉血糖,血酮,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气分析,肯定或排除DKA。

血糖大于11.1mmol/L伴酮尿和酮血症,血Ph小于7.3和或血碳酸氢根小于15mmol/L,可诊断DKA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补液,降糖,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寻找病因和诱因,防治并发症。

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

具体措施依据病情轻重而定。

早期轻症,仅需要足量胰岛素,10-20U,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次/4-6小时。多饮水,进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液,严密观察病情,随访尿糖,尿酮体,血糖,血酮及CO2CP,Ph。随时调整胰岛素量及补液量。治疗诱因。一般可控制,恢复到酮症前情况。

中度和重症病例积极抢救具体措施:

1,一般处理;化验血糖,血酮体,电解质,血气分析,肌酐尿素氮。尿糖尿酮,尿常规,计尿量;昏迷病人留置导尿。保畅,吸氧,保暖及皮肤口腔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复查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1次/1-2小时。直至血糖小于 13.9,CO2CP大于15,可延长至1次/4小时。

因为静脉血Ph比动脉血Ph低 0.03U,可以用静脉Ph换算。

2,补液是治疗关键。只有在有效组织灌注改善后,胰岛素生物效应才能发挥。

补液基本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补液总量估算,患者体重10%。

建立两路液体,一条补液,一条胰岛素降糖,起始4小时补充总量1/4-1/3,开始8-12小时内补充总量2/3。余部分24-48小时内补充。

补液注意事项:1,无心功能不全,开始2小时补充生理盐水1000-2000ML,第3,4小时各补充300-500Ml,以后每4-6小时输入1000ml,争取12小时内输入4000ml左右,首个24小时输入总量达4000-5000ml,严重失水可达6000-8000ml。

2.休克和低血压病人,快速输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考虑输入胶体,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对老年或伴有心脏病、心衰,应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调节输液速度与输液量。

3.血钠大于155,无心功能不全或休克,慎重考虑输入0.45%低渗盐水 1000-2000ml,待血糖降至13.9,改用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体,并按照葡萄糖/胰岛素=2-4g/1U,输液。同时减少输液量,防止低血糖反应,当液体损失严重有持续呕吐者,输入5%葡萄糖盐水。

4.无明显呕吐,胃肠胀气,上消化道出血,可同时采取胃肠道补液,补液量可占总补液量1/3-1/2。胃肠道补液速度头2小时补充500-1000ml。

3,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 0.1U/kg/h)具有抑制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持续静脉滴注。以每小时0.1U/kg静滴维持,生理盐水500ml➕RI 50u,以1ml/min静滴维持。

对伴有昏迷或者休克和严重酸中毒重度患者,首次 负荷剂量 胰岛素 10-20u 静脉注射。血糖下降速度 每小时 3.9-6.1为宜。复查血糖1次/1-2小时。

血糖下降至13.9,改用5%葡萄糖500➕Ri 6-12u,持续静滴。胰岛素滴注速率下调至0.05u/kg/h,此时应每4-6小时复查血糖。

当血糖下降至11.1,血碳酸氢根大于18,血ph大于7.3,酮体转阴后,开始皮下注射胰岛素。但应在停静滴胰岛素前1小时皮下注射一次胰岛素。一般注射剂量为6-8U,以防血糖回跳。其他用药途径可采用间歇静脉注射,每小时注射1次,剂量为0.1U/kg。

DKA临床纠正标准:血糖小于11.1,血碳酸氢根大于等于18,静脉血ph大于7.3,酮体转阴。

4,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纠正低钾血症,无论患者开始血钾是否正常或升高,在使用胰岛素4小时后,只要患者有尿排出(大于等于30ml/h),应静脉补钾。

当治疗前血钾水平低于正常,开始治疗时补钾。当治疗前血钾正常,尿量大于等于40ml/h,可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补钾。若尿量小于30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开始补钾。

血钾小于3,每小时补氯化钾 2-3g

血钾3-4,每小时补充氯化钾1.5-2.0g

血钾4-5,每小时补氯化钾0.5-1.0g。

结合尿量和血钾水平,调整补钾量和速度。神志清者同时口服补钾。

纠正酸中毒:当Ph小于7.1,或碳酸氢根小于5,给予碳酸氢钠 50 mmol/l,相当于5%碳酸氢钠约84 ml,将注射用水稀释至300ml,配成1.4%碳酸氢钠等滲溶液,静滴,先快后慢。一般给1-2次。当ph大于7.1,碳酸氢根大于10,停止补碱。

消除诱因和防治并发症。

抗感染,防治休克,心衰,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脑水肿。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