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8-21 12:05:13 

 

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又称治疗治则。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正治反治

正治也称逆治,是最常用的治法。即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所采取的治疗原则。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为正治法。

反治也称从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治疗法则。

即指疾病的某些征象与病变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取顺从这些假象而治的法则。但实际上还是逆其疾病本质而治疗。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为反治。再如下利谵语、用通下腑实的诸承气汤治疗;真热假塞证,用寒凉的白虎汤治疗,均是反治的具体运用。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扶正祛邪

扶正即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泻法,用于实证。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

用于扶正的补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用于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扶正与祛邪,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扶正有助于抗御病邪,而祛邪则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恢复正气。

在一般情况下,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而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的病证。扶正祛邪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在具体应用时,也应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正虚较急重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急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正不甚虚,或虽邪实正虚,倘兼以扶正反会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脏腑补泻

由于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往往影响到他脏,而他脏的情况有了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原发病的肌府,临床上常应用脏腑之间的生克表里关系,作为补泻治法的原则。这些原则可概括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壮水制阳,益火消阴;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三个方面。

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这是将脏腑生克关系运用于临床的治疗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就是当某脏虚弱时,除了直接对该脏进行补法治疗外,也可间接补益它的母脏。实则泻其子,就是某脏之病由于子实而起时,可泻子之实以治母病。

二、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这是从脏腑病机上着手的一种重要治法。

壮水制阳,适用于肾之真阴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阴来消除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系列阳亢之症。

益火消阴,适用于肾之真阳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阳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阴凝之症。

三、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这是将脏腑的表里关系运用于治疗上的方法。适用于脏与腑之间表里俱病的情况。

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阳明实热,大便燥结而肺气壅阻时,只从肺治很难见效,而用泻其大肠之表而安肺之里的方法常能取得明显效果。又如因肺气壅阻不宣,致大便燥结者,只从大肠治亦难见效,在治疗上可采用开肺之里的方法而通大肠之表。再如肺阴虚而生燥,精液被耗所致大便秘结、在治疗上可采用清肺之里而润大肠之表的方法。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