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图说:张伯臾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采访对象供图
今天下午,张伯臾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办,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承办。
张伯臾(1901-1987),上海川沙张江人。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深耕医术的中医名家
少年时,面对疾病带来失恃之痛和所见乡邻因缺医少药而病故的悲凉遭遇,张伯臾就立下了习医济世的志向。抗日战争初期,他移居上海市区老西门设诊,与诸多同学、同道游弋,撷取众长,轩岐之学造诣日深,医名日噪海上。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建立,张老被首批吸纳成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的中医内科医师。从医60余年,他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精于医理,长于调治内科疑难杂症及心血管病,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临床风格和丰满的名贵经验。张老曾为一位病延十余年,多方中、西医求治无果的嗜睡、不寐交替而作的患者辨证论治,不到两月,就为患者治愈了十余年痼疾,一度在业内传为美谈。“张老圆机活法,通权达变,是辨证精准、疗效显赫的利器,臻于完美论治的至宝。”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感慨。
“作为张老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张老的中医人生正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一生。”蒋梅先教授提到,“他不但重诊疗,且热衷于临床科研,虽届古稀至耄耋之年,仍马不绝蹄,痴迷于研究。”
1973年,张老开展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以他的经验结合辨证拟就处方,在病房及急诊室中使用、观察。最终形成一张六味药组成的清胰汤,疗效肯定,该方延用至今而不衰。
饱育桃李的中医教育家
自1958年起,张老在曙光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承袭了丁氏流派的临床带教方法,开创了曙光临床医学院临川带教的高效模式。他带教学生不但结合临证仔细讲解,而且注重启发学生临证思维,鼓励学生独立处方,并一一认真修改。这种结合临床病例实战带教模式,不但受到同学喜爱,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时引证说理得其精要,示范用药总有依归,授业解惑吐尽心得,绝无保留。不少学生现已成为一方名医乃至全国名中医,如国医大家刘嘉湘、全国名中医蔡淦、严世芸、黄吉赓,上海市名中医石印玉等。
在学习方法上,张伯臾时常告诫后学:为医一天,则临证一日、读书一日。“‘知识无穷尽,正视己之不知,方可变不知为有知,此乃医者进取之道。’他身体力行,垂范后学,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今世典范,使我深受教益。”张伯臾教授学生代表、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在研讨会上回顾。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张伯臾教授高尚的师德师风,强化职责继承,继承好发扬好中医前辈们高尚的为人、为师、为学的风范,功在今世,利在千秋,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表现。
杏林春暖的守护者
张老医术精湛,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上世纪30年代初,适逢乡间霍乱流行,他终日奔忙乡间,全力施救,以“治温疫法”妙参《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汤”治疗,使濒死患者起死回生。时有花农伤寒患者,命悬一线,经他治愈后,一年四季为其诊室赠送鲜花以致谢意,一时被传为美谈。彼时,热病患者甚多。他终日奔忙乡间,风餐露饮,全力施救。凡求诊者不分长幼,均诊察细致入微,对贫困者不收诊费,且赠药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学教授张维忠用“很纯”来形容祖父的一生。“他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一门心思行医看病。”
张老一生业医,对党、对祖国始终布满着挚爱,耄耋之年提收支党申请,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病危时还一再叮嘱别用贵重药,以免增加国家负担,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动容。“我们在缅怀张伯臾教授,在感受到他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同时,要以张伯臾教授为模范,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要准确掌握上海中医药发展的独特优势,以坚定信心决心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服务高地;要不停提升服务能级,开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共同努力携手谱写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指出。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