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发热是非经常见的,这是我们要挑战的主题。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因为我们所有讲的东西,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临床。这个病例为我们科室打开了一扇窗。这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在人民北路卖眼镜。先是腮腺部位痛,第二天睾丸部位痛,去外科门诊看,诊断为急性腮腺炎,收入外科治疗。
第三天病人开始出现发热,而且热势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就上到40℃,舌苔黄腻干,左侧睾丸肿得很厉害,晚上发热不退,睾丸又痛又胀,睡不着觉。一看到这个病人,大部门人都会认为这属于外科病,内科肯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外科接纳的就是目前西医通例的处置惩罚方法,这是一例病毒感染,外科用了利巴韦林,还有清开灵来清热解毒。
在中医用药上,看到肝胆经循行部位的红肿热痛,外科用了龙胆泻肝汤,病人仍高热不退,体温到了晚上不停地往上升,而且出现一个新的症状:腹泻。
我们科去会诊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病人刚入院的时候没有腹泻,在住院过程中出现腹泻,胃口和精神状态开始逐渐变差
虽然腮腺部位的肿胀有所减轻,但是睾丸部位的肿胀逐渐加重。一个星期下来,病人高热不退,该用的药物都用过了,又不能做手术把睾丸给摘除了,于是请全院大会诊,中医西医一起上。那个时候刚好是我们师父来南方医院到场李可中医学术基地的揭牌仪式,那天我要赶去南方医院,下午就是大会诊。
讨论后的结果就是一句话:转中医经典科。刚接手这个病人的时候,发热、舌象、脉象等都符合肝胆热象,为什么药物无效?腮腺炎、睾丸炎,这个是外科病,平时比力少见到。怎么办?我心里也没底。这是全院大会诊后转入我科的,更加是一种挑战,要在全院面前拿出点结果。其时我们请了我的大家兄帮助,就是现在我们科的指导老师,李可老的大弟子,齐玉茹老师,其时他也刚好在南方医院,他没见到病人,就听我在电话里描述病情。
他说:你试试当归四逆汤和吴茱萸生姜汤吧,原方原量。
具体方药如下:当归45g,熟附子30g,桂枝45g,赤芍45g,大枣30g,细辛45g,炙甘草30g,通草20g,吴茱萸60g,生姜45g,生半夏65g,人参30g。
当我把药开出来的时候,我们科的同事说:病人的体温凌驾39℃,还要用这么大剂量的附子、桂枝、细辛、吴茱萸、人参?不怕把体温计的汞柱突破?我们的学生就在下面嘀咕:这方是怎么开出来的?该不会是颜主任头脑发热随便写出来的吧?其实其时我没想明白为什么处这个方,但是我有底气用这个方。因
其时我是听说了师兄齐老师的名气,我也相信他不会在电话里随意处这个方,所以我敢试。这也是我们整个团队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我们敢试。这个方用下去的疗效出乎我们的意料。当天晚上我们就给病人煎服,效果真的让我们震撼,当病人喝到第二次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药都是分三次服)就开始出汗。出汗在外科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个汤药服下去,病人开始从颈、肩、背部出微汗,晚上开始有点想睡觉。
继续服,第二天下午这位病人的体温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出院前予附子理中汤善后。这个病例的治愈让我们整个科室都很兴奋,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治愈的。
实话实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当归四逆汤和吴茱萸生姜汤怎么就能把这样一个外科转来的高热病人给治好了呢?齐老师也不道破其中缘由,只让各人翻书、讨论。当这个病人出院的时候,我们已经跨了很大一步,我们开始形成系统的思路。服药前舌苔黄腻、干,服药后舌苔退了,热退下来的时候,睾丸的肿痛开始消退,腹泻停止,病人食欲开始好转,开始能睡觉。
这个病人出院后第一次来复诊时问我:你要不要换一副眼镜?他说要送给我一副(他是做眼镜的)。这个病例可能有点极端,我们见到的都是感冒发热,而这个病人是腮腺炎、睾丸炎到外科住了一周,用了通例的抗病毒消炎治疗后高热不退,最终用中医药治愈。
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什么导致了发热?发热到底怎么去处理?差别原因、差别病毒引起的发热之间到底有没有共同的机理?这个问题花了我们很长时间去思考,固然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指导。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是学院派身世的,《中医内科学》是一般人安居乐业的宝典,里面与发热相关的章节有哪些内容?我查阅了几个版本的《中医内科学》,在老的版本里面,还能找到“发热”这个章节,现在的教科书,竟然找不到相关的章节了,这让我大吃一惊。发热被分散到各个章节去了,有肝胆湿热证、痰热证,等等。
各人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内伤发热保存了,外感发热不见了!中医内科学越来越像西医内科学了。
我们建科到现在,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没有翻过这本书。问题在哪里?我把五版的《中医内科学》翻出来看外感发热那一章,里面关于发热的证型、病机分析与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各种原因的发热完全差别。现在我们科成了全院、甚至是外院不明原因发热的治疗阵地,搞不定的都往我们科送,搞得我们自己都差点发热了。
因为太复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病都有,曾经在外院发烧8个月的病例我们都收过。怎么办?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医内科学完全是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发热。从来没有讲清楚发热到底是怎么来的,到底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到底未来走向何方。
发热的病因和传变规律,我们都认识得很模糊,这不但纯是发热的问题。包罗之前这个病例,也是稀里糊涂,我们现在的教科书来个肺癌的诊断,来个胃癌的诊断,搞几个证型,说照这个做你可以当医生了。
这活生生地把我们的经典,把我们中医的精华,我们的《黄帝内经》《伤寒论》《易经》,这些经典的内容扔在一边,抱着个金饭碗向西医讨饭吃。我们经常说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但是老实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临床上真正去辨识病机,去养生保健,这种整体观的运用,是极其粗浅的,我们越学越郁闷。
我们以这样的教科书,这样的证型,去应对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发热,病人会骂死我们的。我们很幸运,有很好的老师。曾经有人问我,李可老对中医事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只知道李可老擅用附子。我觉得李可老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几十年,甚至终身的中医实践引导着我们回归中医经典之路。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是他挖掘出来、整理出书的,这是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我们对这个圆运动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固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粗浅的。
对于我们的人体,西医看到的是肌肉、骨头、脑袋、腿等;我们中医看到的是一团团的气。大自然左升右降、一气周流的模式给了我们看待人、看待疾病、看待人与自然的模型。早期我也犯迷糊,这个东西在内科学都没提过,怎么冒出个圆运动来?我们实验着用这个理论,用经方去治疗各种临床病例,发现好用得不得了。
百分之九十的纯中医,谁敢拍着脑袋说我一下子就搞得定?但是经典中医真的做到了。我们科接受了医院多次的检查,我们绝无弄虚作假。就算我们忽悠得了医院三个月,也忽悠不了这么些年。
小编按:本文摘自《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三)》,广东省中医院颜芳试:从“阳气受郁”探讨各种类型发热的中医诊疗思路 。
此段文章我看到了我们中医学院派教育简直如此问题多多,希望各人坚持关注经方学堂,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经方的精彩文章与近代经方各人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