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2月28日电(周闻韬、黄琪奥)近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乐成救治一名患有自发性食管壁内夹层的罕见病患者,介绍相关救治过程的学术文章被刊发在消化病学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杂志》,为该疾病的微创诊治提供参考。
“事实上,能救治这名患者,也有一定偶然因素。”救治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陈磊教授介绍,患者刘晓(化名)此前曾因咽痛、咳嗽、咯痰、中度发热和疲劳等症状前往多家医院就诊,但均未能找到病因,病情也不停加重。
陈磊表现,收治刘晓后,医院结合其病历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在进行CT检查时,我们一度怀疑他患上了食管穿孔。”陈磊说,不外在仔细检察刘晓的病历后,发现他并没有食管穿孔的明显原因。其时,陈磊与同事做出了一个大胆假设——患者很可能不是患有食管穿孔,而是得了另一种消化道疾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在诊治过程中。我想起之前翻阅文献时,曾看到过一种名为自发性食管壁内夹层的罕见病,其主要特征就是会出现发热、食管穿孔等症状。”陈磊说,作为一种罕见病,该病具有很强的“伪装”,经常被医生误诊为食管破裂等其他消化道疾病,误诊率极高,这让患者不得不接受开胸手术等创伤较大的治疗,造成更大伤害。
陈磊团队决定对患者实施内窥镜检查。“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刘晓的食道内出现了一条由食管黏膜剥落形成的‘腔道’。”陈磊说,之后他们综合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这条腔道是假腔道。之后又对刘晓进行了多次检查,排除了患食管穿孔的可能性,确定患有自发性食管壁内夹层。确定病情后,诊疗团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除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微创处置惩罚外,还接纳了肠内营养及抗感染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消化内科医护的精心护理下,刘晓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痊愈出院。
值得一提的是,刘晓出院后,为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罕见病,陈磊总结救治经验,将患者的救治过程写成论文,并发表在消化病学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杂志》上。该杂志的影响因子高达33.8分,标记着西南医院消化内镜的微创诊疗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