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符晴 朱文青
每天24小时连轴转,电话响个不绝,不管白昼黑夜,院内急会诊、危重病人抢救、查房、手术、病房各种行政性事务……医院随处都有他们奔驰忙碌的身影,在医院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老总”,他们就像医院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
全院“骑行”流通无阻 “电摩医生”月会诊近千人
“喂,心内科老总吧,我们这边有病人心电图疑似心梗了,赶紧过来啊”“喂,张总,麻烦来下急诊科会诊,有个病人胸闷胸痛,心肌酶明显异常。”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总住院医生张佑生挂断电话,骑上电摩马不绝蹄地飞奔过去......
“可以说,我在全院‘骑行’都是流通无阻的,保安年老见到我骑着电摩都会跟我开绿色通道,在每个楼栋门口停了就可以往科室跑,这样不但加快了速度,还节省了很多体力。”张佑生医生告诉记者,会诊量各科室差别,心血管内科会诊量在医院应该都是稳坐头把交椅,尤其是疫情这段时间,新冠感染患者发现心肌损伤;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现有心房颤抖;胃癌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等,都会请心血管内科总住院医生进行会诊,最近一个月,“电摩医生”会诊人数就已近千人。
一张办公桌,一个上下铺,就是“周总”住了十个月的“家”
从2022年3月份到2023年1月初,周若兰已经做了10个月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老总”,最忙的时候每天多达100多个电话,加上急诊科会诊基本上每天有40-70多个会诊,还要协调所有等候转入呼吸楼的患者床位摆设,进行每周门诊及呼吸楼各楼层人员排班、统计呼吸科7个区汇总的统计和分析陈诉、抢救记录及输血记录等台账、科研教学、规培生和实习生倒班摆设和值班带教等等繁琐、细致的工作就是她的日常。
在呼吸楼二楼的值班室,记者见到了“周总”工作、生活了10个月的“家”。一张办公桌加一张椅子,一台电脑,一个上下铺,一个行李箱就是她的全部“家当”。而办公桌上那厚厚一叠会诊单尤其显眼。“10个月的全院各科室的会诊单都在这里,数不清了,有三千多份吧。”周若兰笑着说,这里面十二月份的会诊量比之前三个月的还多,最多时一天高达60多张,涵盖内外妇儿、急诊全院各科室,“每天除了接会诊单、在床旁会诊、协调床位,就是在会诊的路上,每天步数都在1万5以上。”
“总住院”妈妈24小时值守 孩子发烧只能远程指导
“进了ICU的都是重症患者,发作性心肌炎、白肺、多器官衰竭.....因此我们科室被称为医院的‘生死门’。作为总住院,感觉自己责任重大,肩上沉甸甸的,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诊断,可能就会延误抢救时机。”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总住院医生伍小霞介绍,这泰半个月来,许多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白肺等重症的情况增加,需要呼吸支持治疗和重症治疗的病人也多了。
“这次当‘老总’除了工作任务重,也经历了新冠感染带来的各种不适,但关键时刻,抢救不能延长,生怕自己的身体‘掉链子’。”让伍小霞印象最深的就是12月26日晚上九点多,自己因头痛、发烧到40度,吃了布洛芬后准备休息片刻,可刚躺下没5分钟就接到会诊求助电话,需要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协助到场一个发作性心肌炎患者的抢救,她马上飞奔过去到场ECMO的置管、上机,直到凌晨1:30协助把病人转回自己科室继续治疗,与值班医生再次评估病情、讨论好治疗方案后,已是凌晨3点多。
伍小霞回到值班室准备休息会,才看到老公发的微信,说儿子发烧不知道该怎么用药,急忙视频远程指导老公给孩子做退热处置惩罚。“我还是觉得有些亏欠自己的孩子,现在不能陪在他身边,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在特殊时刻还是要有取舍......”说完这些伍小霞又打起精神,重新回到病房坚守。
昼夜不绝连轴转的总住院工作,紧张、疲惫,对身体极限是一种巨大挑战,总住院医生还要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不停积累经验、提升救治水平;需要克服家庭牵挂,长时间住在医院,一周才气回一次家和家人团聚.....正是他们驻守、奔驰、坚定的身影,像寒冬里的一束光,让我们抗击疫情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