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贵州医师故事|心内科专家宋方:与“心”结缘,不止于“心”(内科科室鉴定)作家宋方金个人资料,

编辑:ka981      来源:ka981     

2023-09-10 11:17:08 

 

编者按

2023年8月19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这是为了表扬医生们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节日。恒久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他们在面对重大感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救死扶伤时,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不停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贵州日报报刊社社会新闻部推出专题报道,聚焦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中有贡献的医生代表,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更多读者了解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

医生档案

宋方,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远程医学分会委员,贵州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常委,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青年编委,贵州省高条理人才,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贵州健康科普专家。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治及冠心病、高血压精准介入诊疗。近年来负责国自然、省(厅)级课题共9项,获贵州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发表中文核心及SCI期刊论文40篇,参编国家级出书社专著3部,主编省级专著1部。

>>>>>>>>>>>>

宋方每天下班后还有一件必做的工作——看微信。他的工作微信上有4个群恒久排在前列,每个群有200人左右,加起来共六七百人。这六七百人中,除了宋方和几位科室里的医生护士外,其余都是曾来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找宋方看过病的患者。

宋方将几个群统称为“患友群”,每天,他都雷打不动地进群回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患者提问,或是在群里分享一些科普视频、文章等。发展于大数据时代的青年乐于拥抱互联网,宋方亦是如此。他不但在微信建立“患友群”与患者加强联系,日常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视频,还作为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贵州健康科普专家,经常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利用业余时间做慢病科普已成为宋方生活的一部门。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心内科任副主任医师的宋方不到40岁,自从医以来已获得不少结果和荣誉。不外,近几年来,他的从医理念已悄然发生变革。他认为:“医生的根始终在临床上,患者是否认可医生的治疗方案、依从性好欠好,最终还是需要医生花更多精力让患者接受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认知。”

而如何让患者信任医生?宋方的答案是:“以诚相待。”

与“心”结缘

与宋方约定的采访时间是在一个周四的下午2时30分。采访前一个小时,他发来消息:“我在第一导管室上一台急诊,预计1小时,如果打不通电话就是还没下手术,请稍等。”

如约抵达省医心脏介入诊疗中心时,只见几位患者家属坐在椅子上静静等候,厚重的隔离门不时开合,每次打开,都有家属焦急地探头张望。比预计见面的时间晚了约莫30分钟,宋方的电话接通了。

年轻、温和,是宋方给人的第一印象,手术的紧张感已在他脸上烟消云散。“从哪里开始聊呢?”对于宋方来说,或许手术比采访要容易一些。

过往的经历被回忆唤醒,宋方想起自己当初决定选择心内科时的心情。

“就是感兴趣。在本科结业进入医院轮转时,我就对心内科开始着迷了。”对于大多数医学生而言,心内科疾病急难险重,病人情况瞬息万变,但宋方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其时感觉这些疾病的治疗就像长在我脑海中一样,心电图也很快就学会了。”他说。

来省医读研究生后,宋方坚定地选择了心内科,拜在其时贵州最年轻的心血管权威专家吴强的门下。凭借对心内科的喜爱和努力,宋方研究生结业后便留在省医心内科工作,并于2012年被授予冠脉介入手术资质,是其时科室中获得该资质最年轻的医生。

年轻医生对学术“大神”都抱以“膜拜”的态度,宋方也一样。来到贵州读研究生后,宋方在科研上下足了功夫。2010年,他在吴强教授的指导下展开“干扰素诱导卵白鼠p204及人IFI16对血管重构的影响及机制”的系列课题研究,2017年,时为主治医生的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贵州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8年,正在四川大学读博士的宋方,又申请到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的支持,而这些结果对于一名尚未获得高级职称且正在攻读博士的年轻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

不止于“心”

现代社会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首要死亡原因,在这其中,高血压又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罪魁祸首”。目前我国有凌驾3亿的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的知晓率为51.5%、治疗率为46.1%、控制率仅为16.9%。贵州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尤其是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并发的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率明显高于都会,给高血压防控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每天要面对大量高血压患者求诊的宋方,在临床越发感受到,单一针对某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很难从根本上为患者解决问题。此前,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患者前来求诊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女患者仅20岁出头,却患高血压数年。奇怪的是,这位女患者并无家族遗传史,生活规律、不肥胖,会引发高血压的常见因素她都没有,却常年吃降压药仍收效甚微,常年患病且生活较为贫困让其不敢谈朋友及考虑结婚生子,已让这位年轻的患者心情十分抑郁。这位女患者来到省医就诊后,宋方详细询问了病史,认为一定另有其他特殊因素引发她的高血压,并为其做了更为详细、全面的检查,最终断定,该患者是由于肾脏方面疾病引发的高血压问题。

掌握之后,宋方便耐心劝说其住院深入检查及手术治疗,表现医院可以帮助一起想措施解决费用问题。最终,女孩接受了宋方的治疗方案,检查出是因重度肾动脉狭窄引发的高血压,在肾动脉支架手术后恢复良好,如今已经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血压也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的生活也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并不时给宋方发来问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患者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作为一名医生,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找到真正的病因并给予其信任感。很多疾病并非单一原因形成的,如果只管好自己领域范围内的疾病种类,不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患者在多个科室间来回检查,时间、金钱和精力都会消耗很大,会导致患者依从性不敷好,治疗效果自然不佳。省医高血压中心致力于为各种高血压患者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宋方说。

用互联网打开心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而对于高血压及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宋方的观点也是以预防为主。

2019年,省医在贵州率先筹建高血压达标中心,并通过了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认证。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机构,包罗神经内科、急诊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与高血压息息相关的科室。从2019年开始的每一年,中心都会在全省各地展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的相关培训,如今已覆盖贵州各市州。

在该中心担当秘书组长的宋方愈加感受到,只有让人们对健康管理高度重视,才气更好杜绝慢性病的困扰,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为此,他花了大量精力在健康知识的科普上,虽然这样的科普会占用许多业余时间,但他认为这是值得的。

互联网是宋方做健康知识普及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医疗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不一定非得建立一个高大上的平台,或是用一些智能穿着医疗设备,善于利用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其实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种方式。”常年临床经验让宋方深切感受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医生与患者建立恒久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他说,“慢病管理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有时候他们可能只有一点小问题,两三句话就能解答,却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挂号、排队上。如果能通过互联网与医生产生互动,一些简单的问题得到及时回复,那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能更主动地学习健康科普知识,依从性也会更好。”

因此,宋方建立了“患友群”。建群初期,患者提出很多问题,让宋方有些力不从心,但他并未放弃,而是摸索出一套模板,让进群的患者先填写,形成患者的个人档案,每天再在群中分享自己录制的健康科普短视频,并回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微信群在逐渐规范的管理之下,为患者们提供了大量资助

不但通过微信群为患者“加课”,在宋方的桌上还放着另一个二维码,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开的抖音号,名为“宋医生帮您稳住血压”,从在家自测高血压的正确方法,到季节性血压颠簸的应对,“高血压用药十大误区”等,内容涵盖非常广。别的,除了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或健康咨询活动、提供健康体检、义诊、社区宣传栏等传统方式为患者进行科普,他也多次出现在贵州电视台《健康贵州》栏目、《黎民健康》栏目、贵州经济广播《健康大讲堂》栏目中开展专题讲座和直播答疑。

近几年来,有许多年轻患者专门找到宋方看诊,一方面,是宋方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已让他名声在外,另一方面,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模式也让年轻人乐于接受。宋方告诉记者,互联网+医疗是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推荐的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在全国已有5000多个同类微信群。他建议,这种模式应该下沉到基层医疗单元,“农村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这种模式能让更多人对健康管理重视起来。”他说。

>>>>>>>>>>>>

贵州医师故事小儿心胸外科专家陈会文:把上海的技术、品牌、管理平移至贵州

贵州医师故事|足踝科专家杜辉: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顶尖医疗服务

贵州医师故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舒燕萍:用情开拓新方法用爱疏解“小情绪”

贵州医师故事关节外科医师吴术红:推动运动医学发展让患者重返赛场

贵州医师故事|村医傅光煦:传承中医,做群众健康“守门人”

贵州医师故事儿童呼吸内科专家袁姝华:让更多患儿健康呼吸

贵州医师故事重症医学专家张历:面对凶险病情,尤其需要保持冷静头脑

贵州医师故事眼科专家黎嘉丽:跨越山海只为守护眼中的光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彭芳蓉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胡家林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