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原标题:胶囊胃镜在消化内科诊疗中的革命性价值,你知多少?
全文1707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较为严重,按解剖学部位分为贲门癌与非贲门胃癌。WHO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胃癌新发病例约108.9万例,死亡病例约76.9 万例。中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近年来我们的膳食习惯已有所改善,但患病率仍然高居不下。国人患有差别形式的胃病,范围涵盖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穿孔、慢性胃炎等多种病症。[1]
早期胃癌患者五年存活率较高,但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五年存活率相对较低,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对于胃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有须要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加强胃病防治工作,以改善民众的消化健康指数。
2022年12月29日,《中国消化健康指数(2022)》正式发布。该指数聚焦10大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涵盖4个维度,优选46个指标,指示了中国人民的消化系统和全身健康状况。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现象,皆表明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不可小觑。
胃镜检查一直是消化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而近年来,胶囊胃镜作为一项创新技术,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优势。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胶囊胃镜在消化内科诊疗中的革命性价值。
1
无创性体验
胶囊胃镜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其无创性。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传统胃镜检查可能让他们感到不适和紧张。而胶囊胃镜则通过让患者简单地吞咽一个胶囊,制止了插入食道和胃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了检查时的不适感。这种无创性的体验让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检查,为诊断提供了更多机会。
2
改善病程
从病程改善的角度来看,胶囊胃镜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早期诊断:胶囊胃镜能够早期发现疾病征兆,资助医生及时接纳步伐,制止疾病进展。
疾病监测与跟踪:胶囊胃镜可以定期检查,资助医生了解病情变革,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减少心理负担:胶囊胃镜无需插入过程,降低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得检查更加顺利。
3
不但如此,这是连续的医疗进步
胶囊胃镜的引入是医疗技术不停进步的缩影。随着科技的不停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创新工具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这种不停创新的态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使医疗变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4
个体化护理的迈进
胶囊胃镜的使用强调了个体化护理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而胶囊胃镜作为一种可选的检查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求和体验。这一趋势不但体现在胶囊胃镜上,也在整个医疗领域中得到迅速流传。
5
提升患者到场和医生沟通
胶囊胃镜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观看消化道图像,患者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疾病。这种积极的互动促进了患者更好地遵循医嘱,进而改善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胶囊胃镜的出现不但仅是一项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在消化内科诊疗中的革命性价值,从无创性体验、患者到场到病程改善等方面,都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种创新的继续发展为更多领域带来积极的影响。消化内科领域的这一创新,将不停推动医疗界的进步,让健康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总的来说,胶囊胃镜不但从技术角度为医生提供了更多信息,也从患者的角度改善了检查体验和治疗效果。这一创新技术的引入,为消化内科诊疗带来了一场革命,让患者和医生共同受益。
全年龄臻爱深度E(心超版)
胃肠道核心项目:
1、磁控胶囊胃镜
了解胃结构及功能情况,用于诊断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等病变。
2、胃功能3项
检测胃粘膜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受损。判断患胃病(如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及胃癌)的风险。
3、胃泌素-17
G-17可以直接评估胃窦部粘膜的健康状况和间接反映胃体部粘膜的健康状况,同时可以反映胃酸水平的高低,从而对胃部疾病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4、肝胆脾胰肾彩超
检查各脏器有无形态学改变及占位性病变(肿瘤、结石、炎症)。
5、碳14尿素呼气试验
用来诊断人体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试验。
其他重要项目:
1、头颅核磁平扫
2、胸部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3、脂联素ADPN测定(糖尿病早筛)
4、心肌酶3项
5、动脉硬化检测
6、心脏彩超
7、骨密度检测
8、肿瘤标记物检测多项
美年大健康官方商城
美年臻选线上商城
参考文献:
[1] Sung H,Ferlay J,Siegel RL,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2021,71(3):209-249.
重要提示:上述内容仅为医学科普信息,目的是提供一般性的健康知识,并不针对个体情况,内容仅供参考。您若发生任何健康问题,由于疾病发病情况的特殊性和个体情况差别性,请务必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治疗建议。上述科普内容不能替代医疗建议和诊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