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神经科「综合征」很多也特别难记,受累部位来划分

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临床   神经   障碍   动脉   损害

2023-10-24 17:11:16 

神经病学的“综合症”很多,特别难记。 本文作者将神经内科常见的49种证候总结如下,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和查询,本文按照受影响的部分进行划分。

1.延髓

01. 背外侧延髓综合征 ( )

责任管: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延髓外侧动脉缺血性损伤。

临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 病侧软腭及咽肌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下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病变一侧共济失调(索状体、脊髓小脑束和部分小脑半球受损);

综合症(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 交叉偏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疼痛和温度觉丧失(三叉神经束脊髓损伤),对侧偏瘫和温度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

02. 内侧延髓综合征 ( )

责任血管: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后动脉血管阻塞。

临床表现:对侧肢体中枢性麻痹(锥体束损伤); 对侧上肢和下肢的触觉、位置感和振动感减少或丧失(内侧丘系损伤); 病侧舌肌(舌下神经核)麻痹、肌肉萎缩或舌下神经根损伤)。

2. 脑桥

03.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

负责血管:小脑前下动脉阻塞。

临床表现:病侧眼球无法外展(外展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伤); 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伤); 对侧偏瘫(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伤)。

04.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 ()

负责血管:脑桥旁正中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病侧眼球无法外展(外展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伤); 双眼注视病变对侧(脑桥外侧视觉中枢和内侧纵束损伤); 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伤)。

05. 脑桥背下综合征 (-)

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阻塞。

临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 受影响一侧无法外展眼球(外展神经受损); 受影响的面部肌肉麻痹(面神经核受损); 无法注视双眼受影响的一侧(脑桥外侧视觉中心)并且内侧纵束受损; 交叉感觉障碍(三叉神经束损伤);

对侧半球的疼痛和温度感觉减少或丧失(外侧脊髓丘脑束受损); 对侧半球的触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减少或丧失(内侧丘系损伤); 受影响一侧的症状(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 患侧半身不稳(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

06. 锁定综合症 (-)

负责血管:基底动脉桥脑支双侧闭塞。

临床表现:患者大脑半球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被盖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 出现双侧中枢麻痹(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支配三叉神经)。 损伤),只能上下移动眼球(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无法说话,双侧面神经麻痹,构音及舌咽运动障碍,无法转动颈部和耸肩,四肢瘫痪,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07. 一岁半综合症

受累部位:一侧脑桥被盖病变、损伤,导致脑桥外侧视觉中枢和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内侧纵束跨至对侧同时受累。

临床表现:平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或外展; 对侧眼球不能内收,水平凝视时可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3.中脑

08.脑脚综合征()

受影响部位:一侧中脑及脑脚受损。

临床表现:患者除直肌和上斜肌外全部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中央面、舌麻痹及上下肢麻痹(锥体束损伤)。

09.红核综合症()

受影响部位:中脑被盖腹内侧部分受损。

临床表现:患者除直肌和上斜肌外全部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损伤)或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共济失调(红斑)。 核损害); 对侧肢体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损伤)。

10.基底动脉顶部综合征(Top of the )

负责血管: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 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内侧颞叶和枕叶。

临床表现:对侧偏盲或皮质盲(枕叶受累); 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脑干损伤); 严重记忆障碍; 少数患者有脑干幻觉,表现为脑脚幻觉(视幻觉)。 主要是常在白天消失,黄昏或夜间出现)和脑桥幻觉(罕见,主要是空间知觉障碍); 可能存在意识障碍(双侧丘脑损伤)。

11. 核下综合征 ( )

责任血管:旁正中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病灶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束损伤); 对侧共济失调和震颤(红核和小脑上脚受损)。

12. 综合征(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

受影响区域:上丘脑病变压迫中脑四叠体。

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丧失(上丘受损); 垂直眼球运动障碍,尤其是向上凝视麻痹(上丘受损); 神经性耳聋(下丘损伤); 小脑性共济失调(束缚臂受损)。 症状大多是双侧的。

13.内侧纵束综合征

受影响部位:脑干内侧纵束受影响。

临床表现: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一分半综合征。

4.丘脑

14. 丘脑综合征 (-)

负责血管: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病灶对侧感觉丧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情绪和记忆障碍。

15. 红丘脑综合征

负责血管:丘脑穿支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病灶一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侧感觉障碍。

16. 下丘脑综合征

受影响部位:下丘脑病变。

临床表现:主要是内分泌代谢紊乱,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综合征,包括睡眠、体温、饮食、性功能障碍、尿崩症、精神异常等。

5.大脑皮层

17. 古兹曼综合症 ( )

受影响部位:优势角回受损。

临床表现:无法计算(失算症)、手指失认症、无法区分左右(左右失认症)、无法书写(失写症),有时伴有失读症。

18. 综合症 ( )

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同时无法识别(看不到整个画面,只能看到部分画面)、视觉障碍(视觉定向障碍)、视觉失用症(无法随意向左或向右凝视)。

19. 装饰综合征 ( )

受影响部位:两侧大脑皮层广泛受损。

临床表现: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保留。

20. 西裂失语症

受累部位:受累侧裂周围。

临床表现:复述障碍,表现为布罗卡失语、失语、传导性失语。

21.经皮层失语症

受影响的部分:受影响的流域区域。

临床表现:复述相对保留,表现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6.基底神经节区

22. 三方综合症

受影响区域:内囊受损。

临床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偏盲。

23.张力减退-运动过度综合征

受影响部位:新纹状体病变。

临床表现:病变对侧舞蹈样运动(壳核病变)、手足徐动症(尾状核病变)、侧向投掷运动(丘脑底核病变)。

24.肌张力亢进-肌张力减退综合征

受累部位:陈旧纹状体、黑质病变。

临床表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静息性震颤。

7. 脊髓

25. 脊柱半切综合征(布朗-)

累及部位:脊髓髓内病变,多在颈椎。

临床表现:病侧损伤平面以下深部感觉障碍和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节段痛、温觉丧失。

26.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又称贝克综合征、综合征

责任血管:脊髓前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脊髓腹侧2/3至3/4缺血,导致病灶水平以下中枢性麻痹、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度觉丧失,但振动和位置觉保留)、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27. 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VHM)

负责血管:脊髓、脊柱及周围结构的各种血管病变

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不同症状,双下肢进行性无力,自上而下的感觉障碍,麻木,排尿、排便障碍,性功能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8. 脊髓栓系综合症

常见原因为:先天性(如母亲怀孕初期病毒感染、蔬菜摄入不足和严重缺乏叶酸等)或后天性(如腰骶椎管手术)等原因。

临床表现:疼痛、腰骶部皮肤改变、下肢运动障碍、下肢感觉障碍、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9. 脊髓圆锥综合征

受累部位:脊髓圆锥损伤及椎管内腰神经根损伤。

临床表现:下肢大多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肛门、会阴部有马鞍样感觉障碍,性功能障碍(阳痿或不能射精); 尿失禁和粪便失禁或潴留,以及肛门和其他反射丧失。

30.马尾综合症

受影响部位:马尾神经受损。

临床表现:腰痛、坐骨神经痛、鞍区感觉障碍、下肢无力、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8. 颅骨底座

前颅窝

31.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症 (-)

涉及部位:额叶基部的肿瘤。

临床表现:同侧嗅觉丧失及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中颅窝

32.眼眶尖综合征(综合征)

受累部位:Ⅲ、Ⅳ、Ⅴ脑神经1、2支及Ⅵ脑神经受累。

临床表现:视神经萎缩或水肿、下垂、眼球固定、角膜反射丧失、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

33. 眶上裂综合征(-综合征)

受累部位:第III、IV、VI脑神经及V脑神经眼支受累; 眶上裂内容物受病变影响或眶内病变累及眶上裂内容物;

临床表现:上睑下垂、眼球固定、角膜反射丧失、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

34.交叉综合征

受影响区域:垂体腺瘤生长在鞍上。

临床表现:双颞偏盲伴有垂体内分泌紊乱,也可伴有视神经萎缩和蝶鞍改变。

35.海绵窦综合征

受累部位:Ⅲ、Ⅳ、Ⅴ、Ⅵ脑神经受累; 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瘤和鞍内肿瘤累及海绵窦;

临床表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减弱,可合并眼球突出和眼静脉回流障碍。

岩骨病变

36.岩尖综合征(综合征)

受累部位:中耳炎或合并慢性乳突炎发展至颅骨,破坏岩骨尖部糜烂。

临床表现:患侧V、VI脑神经功能障碍; 面部疼痛或麻木(同侧三叉神经受累)、内斜视和复视(外展神经受累)。

37. 旁三叉神经综合征(综合征)

受累部位:岩骨前部,近三叉神经半月段受累。

临床表现: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疼痛,颈动脉交感神经丛受累出现同侧征。

38. 蝶瓣综合征(雅各布综合征)

受累部位:蝶骨交界部病变引起第Ⅲ、Ⅳ、Ⅴ、Ⅴ脑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同侧眼肌麻痹及三叉神经感觉障碍,如视神经受累引起视力障碍。

39.花瓣尖综合症

受影响部位:乳突炎症扩散以及鼻咽或鼻窦恶性肿瘤沿颅底裂隙的侵蚀。

临床表现:面部疼痛或麻木(同侧三叉神经受累)、内斜视、复视(外展神经受累)。

后颅窝

40.颈静脉孔综合征

受累部位:颈静脉孔颅骨内侧损伤。

临床表现:累及舌咽、迷走神经及副神经。

41.内耳道综合症

受影响部位:病变起源于内耳道。

临床表现:同侧面神经周围麻痹,同侧听神经受累,出现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等。

42. 颅脊髓隧道综合症

受累部位:枕大孔附近病变常侵犯后颅窝及高位椎管。

临床表现:先后累及小脑、延髓、颅后神经、上颈脊髓等结构。

9. 其他

43. 综合症 ( )

受累部位:颈上交感神经通路(C8至T1段脊髓侧角、颈交感干、延髓背外侧、下丘脑)损伤。

临床表现:病灶同侧瞳孔缩小,面部无汗或少汗,眼裂变小,眼球内陷。

44.艾迪生病综合症 ()

常见于:中年女性。

临床表现: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伴有腱反射(尤其是膝和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5. 猎人综合症 ()

受影响部位:膝状神经节受影响。

临床表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同侧耳后剧烈疼痛,鼓膜及外耳道出现疱疹,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唾液分泌障碍腺体。

46.腔隙综合症

1)纯运动性偏瘫(PMH)

受累部位:内囊、放射冠或脑桥受累。

临床表现:病变对侧面部及上下肢一般出现同程度的偏瘫,无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或皮质功能障碍。 眩晕、耳鸣、眼球震颤、复视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大多不存在。

2)纯感觉中风(PSS)

受影响部位:丘脑腹后外侧核受影响。

临床表现:病灶对侧感觉丧失,可伴有感觉异常。

3)共济失调性偏瘫

受累部位: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层下白质受累。

临床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并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下肢的偏瘫较上肢重(脚和踝处明显),最轻的是面部。 共济失调不能用无力来解释,可能伴有锥体束征。

4) 构音障碍-笨手综合症 (DCHS)

受影响部位:脑桥基部、内囊前肢或膝关节损伤。

临床表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灶对侧面中央及舌麻痹,面瘫一侧手部无力及精细动作笨拙,指鼻试验不稳定,轻度平衡障碍。

5)感觉运动行程(SMS)

受累部位:丘脑膝状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分支闭塞,累及丘脑腹后核及邻近的内囊后肢。

临床表现:起病为偏瘫,继之为偏瘫。

47.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责任血管: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自无名动脉近端狭窄或完全闭塞。

临床表现:患侧椎动脉的血液回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上肢缺血症状。

2)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

责任血管:颈内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分为前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血液通过前交通动脉从对侧分流至患侧,造成对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后交通动脉窃血综合征 症状:血液从椎基底动脉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到患侧颈内动脉的供血区,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负责血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表现:血液从颈内动脉经后交通动脉倒流入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导致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48.踝间综合症

受累部位:颈静脉孔外侧损伤。

临床表现:脑神经 IX、X、XI 和 XII 受累。

49. 咽间隙综合征

受累部位:颈静脉孔颅外侧及咽后间隙损伤。

临床表现:脑神经 IX、X、XI 受累

规划|时间胶囊

提交 |

标题图片|詹库海洛

参考:

[1] 贾建平,陈胜地,崔丽英。 神经病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8。

[2]吴江,贾建平,崔丽英。 神经病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6。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