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长时间没有引进呼吸内窥镜技术。 虽然已有教科书介绍硬性气管支气管镜,但其临床应用并不广泛,主要局限于耳鼻喉科,主要用于呼吸道清洁和异物清除。 柔性支气管镜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1980年代初开始在大型医院逐步推广应用。 呼吸内镜和介入肺病学在我国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过程。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介入肺科的某些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主要包括球囊扩张、电消融、金属支架置入等。 当时对介入肺病学的整体认识还很有限,技术相对简单,临床应用也不规范。 20世纪90年代末,介入肺病学作为现代肺病学的一个子专业正式进入国际学术舞台。 我国也开始接触和了解介入肺病学的概念及其综合技术内涵。 2004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西安主办的“支气管镜学术会议”首次介绍了介入肺病学的概念和技术内涵。 会议由钟南山院士主持,邀请国际著名介入肺病学家、世界支气管与介入呼吸病学联合会前主席、美国支气管与介入呼吸病学联合会前主席John F教授作主题报告。 《介入呼吸病学》学术报告。 通过他的精彩演讲,我国广大肺病学学者对介入肺病学及其技术内涵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自此,我国介入肺病学的发展开始加速。 一些支气管镜诊疗中心逐渐兴起,并相继引进了硬性气管支气管镜、气道内超声、气道内激光、氩离子凝固(APC)、冷冻等技术。 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面引进美国Lehay培训模式,在人工和动物模型上开展中央气道冷热治疗、支架置入、胸腔镜、硬性气管支气管镜等先进的介入呼吸技术。 训练。 类似的技术培训已逐步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介入呼吸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
201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首届介入呼吸学组正式成立。 每年开展大量包括实操培训在内的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逐步将我国介入肺病学事业从单一技术转变为综合性、综合性的技术应用。 变化,临床应用逐渐规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介入肺病学得到了各国专家的认可。 2014年,笔者在日本京都代表中国向WABIP(World of and)董事会做了2020年WCBIP(World of and)申办报告。 最终以24票比1击败对手,获得主办权。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2016年WCBIP年会上,我国参会人数和提交材料最多。 在WABIP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受到大会主席的表彰。 笔者还成为WABIP执行委员会成员,这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我国介入肺病学的发展和进步的认可。
我国介入肺病学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我国中央气道狭窄的临床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并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在治疗气管插管引起的良性气道狭窄方面,中国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独特的技能。 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已能够生产多种金属支架,且技术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硬性气管支气管镜的普及率在我国大大提高。 过去,只有三家医院常规开展硬性内镜手术。 目前已有数十家单位配备了硬性气管支气管镜,技术水平已与发达国家相当。 我国学者应用的冷冻疗法和经胸壁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国外专家的认可。
近五年来,我国介入肺科新技术引进速度明显加快。 瓣膜肺减容、支气管热成型等技术已在各地逐步推广应用。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顺利完成了首个IBV瓣膜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REACH)。 结果与著名的 EBV 阀门 VENT 研究结果相似。 ,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其他一些最新技术也几乎同时进入中国,如经支气管实质结节侵袭技术(nodal,TBPNA),已在我国开始临床研究。 在肺癌早期治疗技术方面,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索早期肺癌的介入治疗。
当然,我国介入肺病学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发展还不平衡,地区间装备、技术水平、标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国家卫生计生委也重视呼吸内镜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成立了呼吸内镜专家委员会,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尽管技术标准化较10年前有了显着提升,但一些地方重技能轻概念的现象依然严重,标准化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医师培训也是我国介入肺科的短板。 呼吸内镜技术应被视为呼吸专科医生培养中的必备技术。 但我国呼吸科医生普遍缺乏正规培训,高级介入肺病学技术培训更是缺乏。 培训体系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合格的师资。 此外,我国介入肺病学的临床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庞大的患病人口和手术数量形成巨大反差。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也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医、研、产、商一体化创新体系。
总之,我国介入肺病学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单一或少数技术的应用向综合技术发展的转变。 技术应用更加规范、更加普及。 临床技术应用水平和临床操作难度与发达国家相当。 我国介入肺病学的发展得到了国际介入肺病学界的认可和好评。 但我们还是应该充分认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未来,我国介入肺病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规范、普及、提高,而且应该是更高水平的规范、普及、提高。 以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为重点,制定介入肺病学技术普及分级发展规划,加强介入肺病学领域多中心临床研究,积极推进新技术研发和建设的创新体系。 当然,每一位从事呼吸内镜和介入肺科的医务人员都应该本着不求名利、严谨务实、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推动我国介入肺科的健康发展。 我相信,未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
资料来源:王广发。 中华结核病与呼吸医学杂志,2017,40(06):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