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面,基础实验部拥有22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分为神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蛋白质分析、基因表达调控、动物行为、细胞培养等实验室。 配备徕卡激光共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徕卡低温恒温器、激光相机、全密封组织脱水机、自动染色机、恒温低温恒温器、JEOL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重要科研设备,创立了国内A具有较为先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平台,能够建立动物模型并研究各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 目前是省部共建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遗传学与通道病实验室)。 是我国该方向唯一的实验室,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 神经内科设施先进、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 是一所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医学研究机构。 专长于脑血管疾病、癫痫、儿童神经病、眩晕和神经免疫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水平。 年诊疗量达16万多人次,病房年收治患者8000余人次。 2、专业优势 目前,神经内科已形成脑血管病、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免疫疾病、神经遗传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心理学等10个成熟的亚专科。 专科,神经电生理专科、眩晕专科及神经介入专科,基本涵盖神经内科各种疾病。
亚专科的设立和建设,不仅将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专科的诊治,也将推动神经内科向高精度方向深入发展,为整个神经内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神经病学学科。 各子专业的学术骨干均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担任重要职务。 临床亚专科医生可以积累大量病例和治疗经验,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亚专科疾病的诊疗进展,紧跟国内外发展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专业诊疗技术的创新。 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儿童神经病学、神经免疫疾病等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专业特色(擅长治疗的疾病) 癫痫专科组建立了癫痫治疗中心,设有配备视频脑电监护系统的专业癫痫病房,集病房、门诊、会诊科室、电诊断室、基础实验室于一体。 十几年来,我们在癫痫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癫痫的治愈率为80%。 我们尤其擅长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成功率达90%,远超国内。 外部报告的平均水平。 国内首家引进美国“电视视频脑电监护系统”,全天24小时监测发病情况,同步显示患者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变化,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治疗疑难癫痫病例。 通过癫痫专家组每周联合会诊,准确判断每位患者的癫痫类型,并单独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 对各类癫痫,特别是难治性癫痫具有较高水平的治疗效果。
此外,SCN1A基因诊断方法、癫痫病灶的SPECT或PET检查、难治性癫痫的生酮饮食治疗等都促进了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013年9月12日,哈佛医学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与麻省总医院癫痫中心正式成立“广东医科大学-哈佛神经医学合作中心”,与世界一流癫痫中心合作,我国癫痫患者也能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癫痫诊断和治疗,不仅使患者受益,也促进了自身医疗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脑血管病专家组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治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方案。 是国内最早开展脑梗塞标准化溶栓治疗的单位之一,并参与国际国内大规模脑卒中治疗临床药物研究。 2001年成立完整的脑卒中科室,积极开展脑血管病的有组织治疗,包括超早期、急性期溶栓治疗、早期康复治疗等,开展脑血管病“三级”预防,形成了脑血管病的重点防治工作。医院的项目。 。 我院脑卒中中心于2013年9月25日正式挂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科共同开展脑卒中中心的流程和管理,改变了常规的诊疗方式急性脑卒中患者模型的建立也使得神经介入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 脑卒中患者进入脑卒中病房后,由血管神经科医生组成的专业脑卒中团队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统一、规范、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以及相应的心理、语言、吞咽功能康复治疗。
先进的卒中单元病房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还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病房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可调同步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血糖分析等现代化设备,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合作,扩大临床和科研范围,以跨学科为突破口开展重点发展方向,开展早期、动静脉溶栓、动脉介入治疗等。取栓、支架植入等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目前每年完成脑血管造影500余例,进行支架植入数百例,动静脉溶栓病例数也大幅增加。 该学科除关注中老年人常见脑卒中的诊治外,在国内率先开展青少年脑卒中的诊治研究,已治疗近2000名青少年脑卒中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神经免疫专科团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视神经脊髓炎、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具有一流的诊治能力,通过激素治疗、免疫抑制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治疗和血浆置换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效果显着。 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方面,我科构建了快速特异性标志物检测系统,可检测水通道蛋白4抗体、MOG抗体等,特别是水通道蛋白4抗体检测,选用M-23异构体片段,敏感性>95%,特异性100%。 国内外近20家医疗单位已将标本送至本单位检测,具有较高影响力。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本专业的重点。 针对不明原因癫痫、精神分裂症、人格行为异常等患者,科室还构建了NMDAR抗体等特异性标志物检测体系,让不少脑炎患者得以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并避免严重的致残后果。 同样,针对脊髓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副肿瘤综合征、吉兰-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我科逐步建立了不同的诊断检测系统(Hu、Ri、Yo、GAD65、GM抗体和其他标志物)指导早期特异性治疗。 上述技术的应用为神经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 脆性脂褐质沉着症,采用PCR技术扩增FLNA基因诊断室旁灰质异位,采用PCR技术检测CLCN1基因突变,诊断先天性肌强直,采用PCR技术检测DYT1,5,6基因,诊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YMT1基因检测利用PCR技术诊断疾病,PANK2基因检测利用PCR技术诊断-Spatz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热点突变、全基因扫描,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神经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眩晕组建立了专业的眩晕相关疾病诊治流程,在各类眩晕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特别是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方面创造了改良手法复位等方法,诊治效果显着。 课题组带头人提出了眩晕医学专业化的理念,并在本地区建立了眩晕学术交流平台。 不仅取得了本地区的技术领先,也推动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眩晕医学的发展。 基于该学术团体在本地区的学术影响力,2016年获得市财政局专项资金资助,近期购买了红外眼震电图、VEMP、BPPV目镜等专业设备,进一步提高眩晕患者的诊治水平而提高眩晕患者的体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学专家积极开展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脑血管储备评估。 经颅多普勒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脑血流储备功能监测、动脉硬化检测(周围动脉硬化检测、颈脑动脉硬化检测、脑动脉硬化检测)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重要角色。 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记忆障碍、神经官能症、传染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 同时,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合作,扩大临床和科研范围。 例如,神经功能手术对于癫痫和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除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和神经内科门诊外,还设有脑血管疾病、癫痫、神经免疫疾病、儿童神经病、帕金森病、痴呆或眩晕等专科门诊,满足不同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神经内科以最专业的治疗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实践中,结合神经内科实验室的优良条件,我科各亚专科创造并推广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技术、新业务:(1)经颅自动调节脑血流多普勒评估:该技术被评为我院2014年第一批特色医疗技术项目之一。该技术无创、操作简便、数据客观。 结合我们研发的颈脑动脉脉搏波速度检测等检查检测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和预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合我科研发的脑卒中登记回访系统,在国内率先对脑部疾病进行直接评估。 动脉硬化,包括颈总动脉-大脑中动脉和脑小动脉,用于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风险评估、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 并积极在基层和社区医院推广适用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新技术——颈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测量。 受到基层和社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评。 (2)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抗体)、MOG抗体和NMDAR抗体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经济的检测方法。 用于辅助各种神经免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3)iPSCs技术治疗癫痫:深入了解神经元水平钠离子通道基因引发癫痫的机制。 力争寻找并克隆1-2种癫痫致病基因,重点研究1-2种癫痫的耐药机制和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
目前,已发现并鉴定出一种称为“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加”的癫痫类型,研究发现钠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对此类癫痫有加重作用。 为癫痫患者的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5、在科教和对外交流研究方面,神经内科大力开展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保持学科先进性,成为华南乃至全国最好的神经内科诊疗中心之一国家。 近年来,神经内科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30余项。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近20项。 近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主编或副主编主编专着、教材3部,参与编写专着20余部。 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得专利4项。 神经内科鼓励医务人员做好医学教学工作。 神经内科承担临床本科生、影像学、康复本科生、留学生班《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和教学任务以及南山临床医学班的实习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各级研究和教育改革。 目前,有6个教学项目。 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 神经内科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每年招收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培养了一大批神经病学精英人才。 2010年获得广东省“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资质。 本专业自2008年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全部通过考核。
神经内科注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3年9月12日,哈佛医学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与麻省总医院癫痫中心正式成立“广东医科大学-哈佛神经医学合作中心”,与世界一流癫痫中心合作,我国癫痫患者也能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癫痫诊断和治疗,不仅使患者受益,也促进了自身医疗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6、人才队伍(包括主要专家引进) 神经内科技术力量雄厚。 拥有国内知名教授和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团队。 是一支充满活力、团结一致、临床技术力量雄厚的优秀团队。 医疗技术人员总数43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1人。 同时,通过引进和在职培训,技术团队的学历结构也得到显着改善,其中博士(博士后)、硕士学位12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人,二级教授4人。 现有护士77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2人,执业护师40人,护师22人。 神经内科坚持走科技创新路线。 在改进现有诊疗方法的同时,选派人员到国内外学习,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大力培养现有技术骨干的同时,还批量引进青年人才。 博士毕业生,保持科室活力和储备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完善医疗梯队建设。 廖卫平教授主攻癫痫和睡眠亚专科,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兼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国际抗癫痫联盟亚太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兼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兼任《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亚洲》等杂志编委,并被国际抗癫痫联盟、国际癫痫总局授予“癫痫大使”称号。 高庆春教授,神经内科常务主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超声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保健协会抗衰老抗衰老团队。 脑退行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护理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神经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会员,并负责行业重要杂志《中华》。 作为《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编委,领导神经电生理学亚专科研究组,首创脑血流储备和脑动脉硬化检测,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深入研究创造了新平台。并获得相关专利。 高聪,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免疫疾病亚专科主任,中华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脑卒中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委员。 神经内科分会免疫学组副组长、广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协会会员、广州市神经内科分会常委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神经免疫疾病项目10余项。中国科学基金委. 在国外著名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谢龙昌,神经内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重症医学组委员。 他提出了眩晕医学专业化的理念,并在该地区建立了眩晕学术交流平台。 不仅取得了本地区的技术领先,也推动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眩晕医学的发展。 眩晕医学的区域发展。 徐恩教授,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广东省神经病学会常务委员、广州市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负责多项省部级项目。 易永红教授,神经变性亚专科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生物学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 他开发了大量神经遗传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刘晓蓉,主攻神经肌肉疾病,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千人计划”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百人工程”。 她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席,并发起了针对肌病的基因筛查工作。 神经心理学和痴呆亚专科人才队伍匹配合理。 负责人王艳平是广东省医学会痴呆学组副组长,开展了大量痴呆症的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和分子生物序列检测方法。
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