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kping 来源:skping

![]()
2023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扬大会代表并合影。
“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 福建省(1名):
杨凤娥(女)第9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长 福建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福建省(1个):
第19批援塞内加尔中国医疗队
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福建省(2名):
曾雁玲(女) 第16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队员 南平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血液内科副主任
黄建斌 第15批援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队员、第19批援塞内加尔中国医疗队队员 宁德市闽东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怎样更加深刻理解这16个字的含义?这个伟大精神,在当下又有哪些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走近“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之一的杨凤娥、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曾雁玲、黄建斌,从孕育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具体实践里找寻答案。
01
不畏艰苦
这天上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杨凤娥出现在了
医院胸外科的医生晨会上
这让实习医生鲍埃姆激动不已
![]()
1999年7月
作为队长的杨凤娥领导第9批
中国(福建)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
来到了鲍埃姆的家乡博茨瓦纳
![]()
中国医疗队员面临的最大压力
就是在诊疗过程中随时有
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杨凤娥就曾被
带有艾滋病病人血液的针管扎到过
![]()
艾滋病阻断药疗程通常为28天
根据其时的医疗水平
服药后每3个月
需要进行一次抗体检测
直到18个月后
才气真正确认是否感染

然而
紧急服药不到两周
杨凤娥就出现了严重的皮疹反应
不得不绝止服药
药物的副作用和心理上的不安
让她蒙受着双重压力
杨凤娥说
因为自己没有吃完药
再加上这是一个几率问题
其时就想:
“万一被感染了
我就真正留在博茨瓦纳工作吧。”
幸运的是
杨凤娥最终未被感染

差别于国内医院精细的专科划分
博茨瓦纳的医院只分内科和外科
为了从血液科医生转变为一名
“大内科”医生
杨凤娥在出国前学习了
超声诊断、胃肠镜等操纵
到达博茨瓦纳后
又熟练掌握了B超引导下的
肾活检和心包穿刺、腹膜透析等技术

在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
杨凤娥分管40张床位的诊疗工作
兼管内窥镜检查
每周进行两次的专家门诊
为了更好地同博茨瓦纳人民“打交道”
援外前是“哑巴英语”的杨凤娥
不但做到了流利的英语交流
甚至还学会了博茨瓦纳语
节省了门诊护士来回翻译的时间
杨凤娥的日门诊量从刚来时的
30-40人次
提升到了70人次左右

2002年7月
即将完成三年的援博任务回国的时候
博茨瓦纳内科门诊的医生、护士们
自发地为杨凤娥举办了一场欢送仪式
其时的门诊部护士长说:
“我真希望能撕掉杨医生的机票
让她忘掉她的丈夫和女儿
在博茨瓦纳建立家庭
永远地留在这里。”
02
甘于奉献
一甲子的接力奉献
跨越山海,不远万里
究竟为了什么?
第16批中国(福建)
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
曾雁玲借用热播援外医疗题材电视剧
《欢迎来到麦乐村》告诉我们——
“到来自己就是意义”
![]()
曾雁玲(右)
眼里容不得“问题”的曾雁玲
资助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
解决了不少问题
看到医院将所有内科病人病房
设置在一起
她反复地与院方沟通
终于争取到了
4张血液科专用床位
给需要强化疗、ATG(免疫抑制剂)
治疗的病人

因为其时缺少骨穿针
玛丽娜公主医院就没有开展骨穿项目
一项最基本的血液病检查
患者甚至要出国才气做上骨髓移植
骨穿项目开展起来后
曾雁玲一不做二不休
携手本地医生建立血液专业组
将血液和骨髓涂片检查
造血干细胞移植项目
也一并推动了起来

曾雁玲说:
“一要去做,二要和
本地的医务人员携手去做,
这样才气做出更多事情。”
03
救死扶伤
而在宁德闽东医院
还有一位85后麻醉科医生黄建斌
他先后到场了两批中国援外医疗队
多次在危急时刻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2020年3月
他结束在博茨瓦纳的援外医疗任务回国
2021年11月
他又开始了自己第二次援外——
到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
儿童医院工作
![]()
黄建斌
因为缺少麻醉医生
在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
黄建斌一般要兼顾2-3个手术间
最忙的一天
在2个手术间实施了12台手术

黄建斌记得有一次
一位3岁患儿气道异物4小时
面色青紫,心跳也很急促
但本地的耳鼻喉医生多次实验
也无法将取异物设备置入患儿气管
情况十分紧急
黄建斌立刻利用中国政府捐赠的
麻醉可视喉镜打开患儿气道
资助本地医生
乐成实施了手术
手术后,本地医生
向他竖起了拇指说道:
“感谢黄医生!感谢中国!”

在非洲进行援外医疗工作的
4年时间里
黄建斌为近3000名病人实施麻醉
并积极开展传、帮、带
资助本地开展多项麻醉新技术

04
大爱无疆
从1999年7月到2002年7月
三年时间
杨凤娥没有回国一趟
她克服了语言、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成为救助博茨瓦纳患者的“白衣天使”
在那个通信技术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
她只能偶尔通过越洋电话
同千里之外的丈夫和女儿联系
杨凤娥深知援外工作的艰苦
但回国后
她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动员女婿陈致奋前往博茨瓦纳
接力援外
![]()
2018月3月
陈致奋来到了自己岳母工作过的
玛丽娜公主医院
开启两年援外生活
![]()
杨凤娥(左) 陈致奋(右)
两张拍摄于玛丽娜公主医院门口的照片
记录下杨凤娥和陈致奋
初到博茨瓦纳的模样
更承载了一家两代人
对非洲人民的深厚情谊
如今
陈致奋也想将援外的接力棒
通报到下一代人手中
陈致奋说:
“如果我的孩子有这份
理想和志气的话
我还是会支持。”

杨凤娥表现
用血液科医生的话来说
援外医疗就是要
从“输血”酿成“造血”
资助本地的医生掌握那些医疗技术
本地医生学会了技能
就能一直为本地病人服务
这就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恒久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的国家,跨越60年,中国援外医疗队已经给出了时代的答案: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语言,中国正不停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也将像一座灯塔,继续照亮人类的前行之路。
来源:省卫健委对外合作处、福建发布
一审:黄凯、孙玉敏、余凯平、吴红兵
二审:黄新珠
三审:黄守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