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闽商界 来源:闽商界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虽然已经退休30多年了,现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还是坚持到单元去上班。各人有时会因为飞机研发上的事儿找我,也会有其他一些事,好比论文等,找到我,我都尽我所能地提供资助。各人都叫我“姚老师”,每当听到这个称谓,我都很高兴,感觉很亲切。
这几年,我资助同事们解决了几十项科研项目中的技术问题,感觉很有成绩感、很有价值。
有一次,在复杂构件的残余应力测试课题中,课题组遇到了零件外貌粗糙度不符合测试要求的问题。我之前就研究过这个问题,电解抛光可以去除外貌缺陷,从而让零件到达要求,他们利用这个技术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次,在失效分析典型组织及缺陷图谱收集时,一些新质料的组织结构显示不清晰,我给课题组推荐了一种测试方法,最终获得了清晰的图谱。
回想过去几年,有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感到很欣慰。一是我又翻译了两本外文著作,为金相失效分析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零件断裂现象丰富了理论依据。二是单元建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我可以去工作室与各人交流技术,有时也给各人讲讲课,希望能资助年轻人尽快发展成才。三是我接受采访,出书了一本人物传记。在新书发布会上,我有幸和各界朋友见面,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
今年,鉴于我的身体状况,我可能做不到天天上班。不去单元的日子里,我就准备一些要跟同事们分享的技术资料。年轻的时候,我只是一个粮店里的店员,是国家给了我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成绩了如今的我。航空事业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要一直当好金属质料的“内科医生”。
(本报记者 刘洪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