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西中西医结合专家李廷谦从医66年的故事(华西医院内科)李延谦 华西,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29 21:07:13 

 

本期的《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给各人带来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十台甫中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李廷谦教授从医66年的故事。

01

服从国家需要 西医结业从事中医工作

李廷谦是重庆合川人,1935年出生。1952年从成都树德中学结业后,考入了华西大学医学院(次年学校改名为四川医学院),勤奋好学的她以优异的结果结业,被选留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当内科医生。

1957年,李廷谦佩戴四川医学院校徽的结业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倡西医向中医学习。1956年,学校请了十位成都市有名的老中医来医院工作,同时医学院建立中医教研室,附属医院开设中医门诊、建立中医病房,准备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7年,学校党委决定从医院里其他科室调4位年轻的西医医生到中医科工作,内科的李廷谦就是其中之一。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刚才当上热爱的内科医生,就要到中医科去学她不喜欢的中医,可以去学习,但她是很不肯意调去工作。她其时给领导表的态是:“思想上不平从,组织上服从。”就这样她带着思想包袱来到了中医科。

李廷谦到了中医科可傻眼了,除了刚调去的这几位年轻人,其余的十多位医生都是老老师,让她感到有点压抑。更让她想不到的是,那三位来中医科的医生因有其它工作,尚未到中医科岗位。晚上中医科病房就只有她一人值班。

20世纪60年代中医科病房医护人员合影

现在李廷谦依然还记得,其时主任张启光时常晚上买点吃的东西来和她一起谈心,这让她感到领导对她的工作的支持。就这样,她白昼跟老中医上班学习,晚上一个人值班,等儿科杨学海到了中医科,两人24小时在病房工作。她们坚持了一年多,直到又调进更多医生有人轮班。

拜师名中医

尽管李廷谦工作很认真,但她对中医还是不感兴趣,这让学西医的她很苦恼。就在这时,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临床事情让她彻底改变了对中医的认识,让她今后喜欢上了中医。

1958年成都市暴发流行感冒,医院里来了不少就诊的患者,西医和中医都在给病人看病。其时李廷谦跟随成都市有名的老中医李斯炽上门诊,她看见李斯炽老先生给病人开几付中药就能把流感治愈,尤其对发烧、喉痛、头疼等症状好转明显优于西医,而且患者花钱又少。这让她彻底被中医征服了,今后她立志要把中医学好。这样她既懂西医又懂中医,给病人看病时,就比只懂西医的医生多一种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手段。

不久,李斯炽老先生接到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名的任命书,到刚建立的成都中医学院当院长而离开了四川医学院。李廷谦就又跟随李斯炽老先生的儿子李克光学中医,为此张泛舟院长还给他们搞了一个拜师仪式。在这个西医医生向中医医生拜师学中医的仪式上,除了李廷谦拜李克光为师外,还有张泰怀拜雷文先老中医为师、杨学海拜赵沅章老中医为师。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拜师是一个相当隆重的仪式,师傅要把他的手艺也就是用饭的饭碗传给徒弟,不是哪个都能传的。虽然在新时代进行了改良,局面还是很隆重,没有磕头,徒弟们恭恭敬敬给老师们鞠了三个躬。

李廷谦与她的中医老师李克光的合影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今后,李廷谦就跟随李克光老师学中医。同时也向其他老师学习,系统整理各位老师的经验。在李克光和其他老师的领导和血液科老师的指导下,李廷谦和其他几位同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医疗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医科与血液科联合查房。中医科李廷谦(右2)、张泰怀(右3)和曾桂芳(右1),血液科主任孙授之(左4)

几年间,李廷谦和团队先后治疗了20多位患此种病的病人,并在相关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治疗的文章。其中有一位病例,李廷谦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这位年仅19岁的电焊工入院时血色素只有1.9克,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其时她和几位年轻的医生还献血给这位生命告急的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最终这位病人完全康复了,在以后的随访中,他们得知这位电焊工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的孩子长大后到场了空军。

1973年至1974年,李廷谦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跟师任应秋老师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医和西医这两个差别体系的医疗技术各有所长。中医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微观;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辩证,西医重辨病。几年后,她把学到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取长补短,进行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应用到临床治疗和教学中,取得了不少结果

系统培训出结果

自从中医教研组建立后,为了有利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医院摆设了多种形式的中医讲座,开展了多科联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和病房。在医院的领导下,从1970年中医科开始主办了18期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通过对每期学员为期3个月的脱产培训,让四川医学院各科高年资的西医医生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形成一支有300多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西学中的骨干力量,从事于其本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李廷谦从第一期就开始负责培训班摆设和组织的工作,前后一共14期。

李廷谦在给西医医生讲授中医学知识

通过临床实践和学习,许多西医老师为中西医结合做出很好的结果。如内科医生罗德诚、眼科医生罗成仁、普外科医生邓显昭、妇科医生田映碧、脑外科医生邱绪襄、产科医生韩字研等,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运用所学中医去为患者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971年3月西医学中医第一期师生在院内合影

为此罗德诚医生发表了《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21例临床疗效观察》;罗成仁医生发表了《活血化瘀治疗112例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病变》和《活血化瘀治疗25例视神经疾病》;邓显昭医生发表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讨》,妇科医生田映碧发表了《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分析》和《复方中药治疗恶性滋养叶肿瘤25例临床分析》。

特别是脑外科丘绪襄医生,接纳中医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脑外科的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病人。丘绪襄医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中医知识开出的颅内消瘀汤还被《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科手册》收录。产科医生韩字研给患者开的一个预防妇科手术后肠粘连的中药方子,用了许多年,效果非常好。

02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慢支大有成效

20世纪70年代初,国务院发出“开展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通知后,四川医学院也相应的建立了以内科陈文彬、中医科李廷谦、感染科卢毅及卫生系王国钦医生组成的防治组,开展以中医药为主要医治措施的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工作。几年后工作防治组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5年,李廷谦负责在四川医学院中医科建立了慢性肺心病防治专业病房,把前几年的防治研究结果运用到临床治疗中。随后,内科陈文彬医生也调到中医科,先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组,先后建立了阻抗肺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及慢支炎造模等实验室,负担了卫生部和四川省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专业组在陈文彬和李廷谦两位医生的领导下,历时20多年,收治患者4000多名。他们研究的内容从基础理论到诊断技术,从治疗与抢救到中西医结合防治,全方面的对肺心病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医院在肺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方面上和临床诊治水平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医院的肺心病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已从以前的40%至50%左右降低为10%以下。期间他们研究总结了5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的专业杂志上,而且出书了6部这方面的专著。

1980年陈文彬、李廷谦川医附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防治肺心病组成员在《四川医学》杂志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论文,是该科从1975年以来,开展治疗慢性肺心病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国内业内专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评价是:“该项结果在我国防治肺心病的问题上,起到指导、推动和开拓的作用,此在全国肺心病病死率的下降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因素,为全国肺心病防治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优异的结果。经各种方式全面推广应用后,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提高肺心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病死率的潜在经济效益当属无量。”

中西医结合防治肺心病组这20多年的研究结果获得了多部、省奖项(括号里的序号为李廷谦在该项研究里的排序):

向上滑动浏览

1.《益气活血对提高免疫力改善血循环的研究》,1992年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

2.《慢支炎动物模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199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3.《慢性肺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综合研究》,199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4.《乐脉颗粒的研究》,199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

5.《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肺心病》,1994年获四川省卫生厅优秀结果三等奖(2);

6.《肺心病的基础与临床诊治研究》,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

03

继承重任 开创华西中医科新局面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培养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处于低潮,中西医结合学科面临严重学术人员梯队断层的后继无人状况。华西医院的中医科也面临同样困难。

振兴科室

时任院长石应康找到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近40年,一直在一线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从没有做过专职管理工作的李廷谦,请她出任中医科主任。开始她就以自己年龄已61岁,婉言拒绝了,但最后院长的一句,“李老师你是中医科首创时就来了的,你忍心看到中医科垮下去啊!”让她改变了主意。

仅仅几年时间,李廷谦和科里的同事一起努力把中医科带出了困境。首先,为了稳定科室现有医务人员,杜绝人才外流,她抓病房管理,提高病床使用率,让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提高了,从而留住了人才。随后,她开始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了规范和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到场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研究,1998年在医院领导和华西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的关心下,李廷谦领导全科人员通过努力,获得卫生部批准建立中医呼吸和消化两个专业的国家中药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李廷谦出任主任,夏庆担当副主任,这是全国在西医院中仅有的两个中药基地

华西国家中药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成员合影

前排从左到右:张瑞明、毛兵、李廷谦、夏庆;

后排从左到右:佘兵、王刚、常静、张頴、冯敏、王蕾、杨晓楠

引入循证医学

自从1996年华西医院率先在全国引进西方的循证医学后,李廷谦发现可以把中医的个人临床经验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作出评价,将所获得的最佳方案用以指导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而且也可以科学地向世界展示中医的成绩

看到这一点后,她又领导全科人员首先到场循证医学培训,引进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医的特点,以国际评估尺度进行中医药临床科研设计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通过临床试验实践、评价、应用、推广,并不停在获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及科研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他们在国内首先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国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期刊进行文献检索、评价,建立中医文献数据库。期间科室人员发表了70多篇论文,出书4部专著,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到2001年李廷谦退休时,在她的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科在临床规模、医疗特色、技术力量、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及工作条件等方面位居国内综合医院同类学科前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书出书

李廷谦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一书

退休后,李廷谦继续到场中药药理基地、门诊、科研、和杂志审稿等工作。2006年,由李廷谦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一书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前沿丛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书出书由李廷谦牵头《循证医学在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的引进、实践和推广》分别于2012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08年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获四川省医学卫生终身成绩奖。2017年,李廷谦教授参研的“乐眿颗粒”在加拿大注册乐成并获批上市,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国外上市中成药产物之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主动报名到场华西“疫情专项心理咨询和网络问诊”工作。李老师可谓宝刀不老,现在88岁高龄的她还每周上门诊一次,进行病房疑难病例讨论一次,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

88岁的李廷谦教授在上门诊

戚亚男摄于2023年10月

本文作者戚亚男,编辑。结业于四川大学,在华西从事电教工作。历任摄像、编辑、导演等工作,拍摄制作了几十部医学教学电视片、课件和有关华西人文故事的纪录片,其中有十多部教学片由人民卫生出书社、高等教育出书社和卫生部科教司出书发行,开办了介绍学校人文历史的人文川大网站并担当编辑工作。

亲爱的们,

我们连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各人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

期待你的来稿!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