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今天讲明代中医,明代沿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明代医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等同,常有逃户现象,或于造册时贿赂官员改籍,统治者对此曾累加禁止。规定医生只有成为残废或年逾七十不堪应役时,才许放免。但尽管如此,由于明代政治比力稳定,所以也出现了不少医家。我讲的是薛己、李时珍、徐春甫、方有执、缪希雍、王肯堂、陈实功、吴有性、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傅仁宇、喻昌、傅山等。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朝苏州人。薛氏得家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
薛氏所著医著大抵有三类,一类是他自己的著述,有《内科摘要》、《妇科撮要》、《外科枢要》、《疬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等。其中《内科摘要》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疬疡机要》是麻风专著;《正体类要》是正骨科专书;《口齿类要》是口腔和喉科专著,都是现存最早的专科文献。
第二类是经他校注和增补的著作,有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外科精要》、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王纶《明医杂著》、倪维德《原机启微》等。薛氏校书,常附以己见和医案。如对《妇人大全良方》,增加候胎、疮疡两门,附有个人治验和方剂,对《原机启微》,也有增补。
第三类纯属校刊性质。有滑寿《十四经发挥》、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等。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明朝湖北人。李时珍生于世医之家,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李时珍主要著作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敷、继承中医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时珍去世后,《本草纲目》方得刊行。书印行后,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文字,流行全世界。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绩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该书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歌括,便于诵读学习。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该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恰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为赵献可所发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肯定脑为全身中枢的功能。
徐春甫
徐春甫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明朝今安徽人,早年攻举业,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疾,遂改攻医,著有《古今医统大全》等著作。之所以讲徐春甫,因为徐春甫是民间中医药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发起人和开办者,对推动医学发展,开展学术交流起着一定作用。
方有执
方有执,字中行,号九龙山人。明朝安徽人。以中风、伤寒丧妻,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著《伤寒论条辨》等。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推崇张仲景,认为,因年代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序次有改变,再经成无己注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重新整理编排,恢复《伤寒论》原貌。因此称方氏所开创的流派为错简重订派。
缪希雍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朝人。缪氏性耿直,有豪气,曾因其兄被牵连在东林党内,辗转逃避,但祸中有福,也就这个时期,缪希雍结识了其时不少名医,与之来往。缪氏深究药物炮制,谓汤、散、膏、液、丸之作用差别。同为酒渍,有的须酒浸以助其力;有的须细锉,煮酒密封,渐收其效。同为丸药,面糊取其迟化直下焦,半夏南星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炼蜜丸取其迟化气循经络,腊丸难化,意在迟取效。他还认为药物随土地变性,用药当详察。缪氏斥五运六气之谬,非医学治病之书,无益于治疗。缪希雍所著《祝医五则》为医德重要文献。
王肯堂
王肯堂,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明朝江苏人。进士学历,为官,后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后又因其母病,遂志于医。后其妹濒死,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王氏对中医的贡献主要是著有《证治准绳》,这是一部与《本草纲目》齐名的巨著。
陈实功
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明朝江苏人,幼年多病,少年开始究心医学,专事外科40余年,并搜集有唐以来外科验方,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著《外科正宗》。
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明朝江苏人,明代多次温疫流行,是推动吴氏研究温疫的客观动因。其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触目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
《瘟疫论》中所载感染病、包罗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病瘅发黄、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瘟疫论》是中医发展中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派开辟了门路。他的创新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寻找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突破。一则受其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二则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都明显退步了。
张介宾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朝浙江人,青年时期从军,因无成绩,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敷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敷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敷之说,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
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张氏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张氏提出二纲、六变之说,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虚实、寒热,抓住六变,才气掌握病本。张氏认为“诸病皆当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疗。张氏提出的一些论点,如“药贵专精,尤宜勇敢”,“知邪正,权轻重”;“辨虚实”;议补泻;论逆从;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辨证施治的。张氏临证经验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如关于命门学说的发挥,关于问诊的分析,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的探讨,关于卒中与外感中风的辨别,关于急病的处置惩罚,关于精神心理治疗的作用,关于诈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启迪。张介宾作为温补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没;但过于强调温补,造成流弊,亦不可辞其咎。张介宾的医学论著主要是《景岳全书》。
赵献可
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明朝浙江宁人。善易而精医,医德高尚,往来民间,人称逸士、游仙。治病不问高低贵贱,不计礼酬。赵氏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等。以《医贯》流传广而影响大,赵氏学尊东垣、薛己,对命门学说有所发挥,认为命门之火是先天无极之火,火与真水相济,永不相离。主张养身必须温养命门之火,故推崇八味丸与六味丸。赵氏之说不乏大胆想象,对后世有一定启发,但也有不少荒诞之处,为后世垢病。
李中梓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明朝上海市人。李氏青年时曾应科举,进士学历,但因多病且其子死于庸医,转而习医。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著作。
傅仁宇,明代江苏人,字允科,祖传眼科医术。承家学,亦精治眼疾。行医三十余年,对金针拨障及钩、割、针、烙等眼科手术尤为所长。曾采摭群书,结合家传及个人临证经验,撰成《审视瑶函》,书中总结了明以前的眼科理论,于辨证、方药、治法等内容有颇详备,对眼科学发展影响较大。
喻昌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晚号西昌老人。学历为副榜贡生。晚年精研医理,尤精《伤寒论》,并潜心著述,开堂讲授医学。平生妙治甚多,治病多奇中,名振大江南北,民间多有传说。所著《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合刊本称《喻氏三书》。另有《伤寒抉疑》或以《问答附篇》附于《尚论后篇》。
傅山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仲,号公他等不下二十余称。山西太原人,学历癝生,重气节,明亡隐为羽士,坚不仕清。傅山博学多才,经史之外,佛、道、书法、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学兼通。世代知医,故傅山明亡亦以医问世,设“卫生馆”于太原三桥街,沉病痼疾,应手而愈,术治者众。所著医书遗稿,后人整理编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