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国产器械逆袭!谁能成为内窥镜之王?(内科器械)医用内窥镜国内生产厂家,

编辑:闽商界      来源:闽商界     

2024-07-27 04:47:41 

 

2023年,中国内窥镜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热:

截止2023上半年,中国市场获批的内窥镜及相关耗材已凌驾2000项,其中国产占比73%。而在2021年,国产占比尚且不敷10%国产头部厂商澳华内镜在2023上半年营收营收2.89亿元,同比+72.74%,净利润同比增长更是到达惊人的+570%

作为微创手术的必备利器,以及多种癌症早筛手段的“金尺度”,中国内窥镜市场的增长性也相当可观——根据沙利文数据,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凌驾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内窥镜市场,规模达6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更重要的一个预测是,国产产物的市场规模占比将升至35%以上。

中国内窥镜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逆袭”!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化层面,都是如此。

01

逐鹿中国,仅4K技术已远远不敷

纵观内窥镜两百多年历程,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均是源于最底层的技术革新;掌握这些技术的企业也成为时代的内窥镜引领者。

市场上,内窥镜主要分为两种——硬管内窥镜(简称:硬镜)、软性内窥镜(简称:软镜)

*** 硬镜包罗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等;软镜包罗胃肠镜、耳鼻喉等。cr:《澳华内镜招股书》

当前,硬镜领域德国-卡尔史托斯超30%份额领先,软镜领域日本-奥林巴斯超60%份额一骑绝尘。

这与此前几乎由德国、日本构筑起的内窥镜技术发展史“交相辉映”。

近年来,光学领域4K、3D、荧光等技术的革新,让固化的市场格局有了新的可能。头部企业强者越强的同时,有新兴企业开始崛起;中国厂商正在通过众多上市的新品对外资头部所占据的市场进行“围猎”。

4K超高清领域是中国厂商结构最多的领域。通过多年的突围,中国厂商在关键的CMOS图像传感器上进展迅速,逐步买通了4K技术。截至2023上半年,已有凌驾15家国产厂商、8家外资厂商4K产物获NMPA批准

一些企业的产物在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上可与进口品牌媲美。

澳华推出的新一代AQ-300 4K超高清内窥镜系统,是全球首款4K超高清消化内镜。具备澳华内镜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CBI染色功能,提供四种染色光模式选择,使AQ-300具备了更强的细节解析能力,可有效凸显早癌中的不规则微血管结构。

开立推出的4K超高清荧光腹腔镜系统SV-M4K30。能够配合外源注射的吲哚菁绿(ICG)使得不易观察的组织和病灶变得凸显,协助医生在术中实时判断肿瘤组织、淋巴组织及血供等信息,助力精准手术。

3D技术使得内窥镜影像更立体清晰分明,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精准度,尤其适用于微创手术。

中国市场上,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和国产企业新光维最早上市了3D内窥镜产物,目前占据主要市场。

其中,新光维的3D图像成像装置于2018年上市,比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的相应产物还要早两年,占据了很好的先发优势。

中国已上市的医用3D内窥镜(来源:网络)

荧光内窥镜具备宽光谱成像优势,有效提升病灶和病变前区域的可视性。在临床医学主要应用于胆管显影、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逢迎定位、肝段显影、肿瘤定位等。

早在1981年,史赛克就进入了医用内窥镜市场,随后上市全球首款荧光内窥镜。2016年,史赛克收购了全球领先荧光成像技术开发商NOVADAQ Technologies,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荧光内镜领域的头部地位。目前,史赛克以超70%的占比引领全球荧光内镜市场。

在中国市场,荧光技术通常于4K技术相结合。目前已有凌驾15家中国厂商产物获批4K+荧光复合型产物包罗欧谱曼迪、迈瑞医疗、新光维、联影智融等。不外,外资品牌,依然只有史赛克

建立于2013年的欧谱曼迪是史赛克在荧光内窥镜领域的重磅挑战者,仅用9年时间就占据中国荧光内窥镜30%的市场份额。其首创人团队4人均结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和光学仪器专业,专攻荧光技术。

根据沙利文数据,目前中国荧光内窥镜市场,欧谱曼迪与史赛克平分秋色,形成双寡头格局。

中国已上市的医用荧光内窥镜(来源:网络)

在中国市场高端内窥镜领域,单一技术并不敷以赢得竞争。因此,将“4K+3D+荧光”三合一技术成为比拼的关键点。

去年11月进博会,卡尔史托斯首次带来全球唯一同时整合3D/4K/NIR(荧光)成像技术的IMAGE1 S Rubina影像系统,引发热议。

2023年7月开始,一个月内,来自3家中国本土厂商的四款“4K+3D+荧光”内窥镜在中国获批上市。

首先是7月迈瑞医疗的UX7和UX5系列内窥镜成为国内首个4K三维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获证产物今后卡尔史托斯全球首创的融合4K/3D/NIR(荧光)多重优势的IMAGE1 S Rubina影像系统,今海医疗的Endo Next系列真4K 3D 4MOS超高清荧光内窥镜系统,以及欧谱曼迪Stellar 4K光学3D荧光腹腔镜系统都相继在华获批。

这些高端产物几乎在华同一起跑线出发,其商业化比拼成为关键。

迈瑞医疗 UX系列

卡尔史托斯 IMAGE1 S Rubina影像系统

今海医疗 Endo Next系列

欧谱曼迪 Stellar

02

商业化突围!国产物牌从“农村困绕都会

由于医院一般不倾向于轻易更换内窥镜品牌,因此早期结构的外资品牌更易打造高产物粘性并展开多产物线结构

然而,随着县域基层成为内窥镜的蓝海,中国厂商有了新机会。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2022年中国硬镜市场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等外企市占率约70%,国产厂商迈瑞以约7%的份额,超越史赛克跻身前三;中国软镜市场,奥林巴斯、富士等外企市占率约80%,国产厂商开立以约9%的份额,首次逾越宾得跻身前三。

2022年中国硬镜市场份额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

2022年中国软镜市场份额,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

国产的突围,除了得益于国产采购、千县工程、贴息采购等政策的扶持,也得益于中国头部厂商瞄准下沉市场,展开错位竞争。好比开立医疗选择发力广大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市场,在此建立优势。2023Q1,其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装机量同比增长达200%和300%。

随着中国头部内窥镜企业在广泛县域基层下沉市场实现进一步放量。三大内窥镜国产先锋迈瑞、开立、澳华也与外资品牌(奥林巴斯、卡尔史托斯、富士、史赛克)开端构建“4+3格局”。

下一步,国产仍需要在一线市场突破。因为从2022年终端需求来看,三级医院占比凌驾60%,仍是国产必须拿下的据点。但想要冲破恒久以来进口厂商在三级医院等一线市场构建起的头部效应,任重道远。

一位三甲医院主任曾表现,大多中国三级医院都有内镜设备(几乎为外资品牌),且医院内部规定同一种设备不能凌驾两个品牌,一般而言医院后续采购仍会选择此前的外资品牌,除非其他品牌有特别大的价格优惠或者特殊功能。

因此,对于中国厂商而言,在拥有价格优势的同时,创新技术和差别化技术尤为重要,好比一次性内窥镜

一次性内窥镜的差别化优势在于可尽量减少感染,从问世以来便深受临床欢迎。据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中国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占比整体内窥镜市场将上升至15%。2010年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专注一次性的内窥镜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2月已有近80款国产一次性内窥镜获得NMPA批准上市;外资品牌包罗Ambu(一次性支气管内镜)和波科(一次性胆胰管、输尿管肾盂内镜)。

03

未来,谁是中国市场内窥镜之王?

内窥镜市场的规模极具想象力:

一方面,微创医疗大时代加速来临,拉动对于内窥镜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早诊早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之际,内窥镜所提供的“早筛”功能,将更加频繁地被运用。别的,内窥镜是目前少有的几乎不受医保支付政策影响的赛道。(一方面因为消化内科业务量大、周转较快,DRG/DIP支付没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窥镜纳入集采的概率不大。)

这一切都驱使内窥镜市场前所未有火热;中国、外资厂商各自补短板,决胜于未来。

对于中国厂商而言,买通上下游(完整财产链构建)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中国部门区域已经形成硬镜财产聚集地。例如浙江桐庐,长三角地区,沈阳、青岛;开立医疗、澳华内镜都已实现了全财产链的自主突破,尤其在上游镜体质料、光学模组、生产组装等方面构筑了自主财产链。

对于外资厂商来说,本土化成为必选项。目前宾得医疗、奥林巴斯、史赛克均有相关结构

日系厂商选择直接在中国结构工厂,好比宾得、奥林巴斯;美国公司史赛克选择与中国OEM厂商海泰新光深度合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前沿科技逐渐成熟应用于内窥镜领域,或将成为下一阶段内窥镜创新比拼的“胜负手”,无论中外厂商各人都有机会。

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融入,内窥镜在未来可能超乎你想象。好比,一个微小得如同药片巨细的内窥镜,可以轻松吞服,然后通过无线技术将体内的信息传输到医生的屏幕上。这或许不是科幻,而是不远的未来。

在这样的未来,对于这些鼎力大举投入内窥镜市场的企业,你最看好哪家?为什么?

(其他品牌欢迎留言讨论)

· END ·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