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回忆过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培养我们的老师! 今年,福建医科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 在母校生日之际,我们祝愿母校明天更加美好!
前段时间,我翻阅了自己在福建医学院学习和生活时收藏已久的照片和资料。 两张老照片和毕业奖牌,承载着尘封的回忆,令人难忘。
图1:福建医学院16班小提琴队
图1中的照片是福建师范大学资深音乐老前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徐志德教授(图2)的后人送给我的一张老照片。 1951年,建国后不久,他们的108名同学从全省各地来到福州福州医科大学肿瘤科,踏入福州台江吉祥山福医学院的大门。 吉祥山校区很小(现为福建省人民医院院址),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小操场求医网报道,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都住在吉祥山上。 由于学院校园较小,无法开展大型活动。 学校因地制宜为学生开展其他课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 16班的学生组织了25人的小提琴队,并聘请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徐志德教授(已故)来校指导。 假期里,小提琴队参加校内外演出,很受欢迎。
图2: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徐志德教授
毕业后,108名同学响应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40名学生被分配到省外(上海、北京、江西、四川、贵州等)工作,近一半的小提琴队员被分配到省内。 外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他们已成为所在地区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 比如这个班的林丽香、慕容慎行就是我们的老师,也是国家级专家。
1961年9月,400余名学生进入福建医学院26班学习生活。 从大二(并入厦门医学院)开始,我从吉祥山校区搬到了交通路新校区。 学院面积比原校园扩大了近10倍。 U型教学楼是我们上课和实验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大楼是我们寻求知识的地方。 此外,还有6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一个小足球场和一个大雨时会漏水的竹场。 彭室内体育馆。 那一年是国家的困难时期。 国家对大学生的粮油供应特别照顾(每月28公斤大米、1公斤花生油),但远远不足以满足我们成长中的身体。 为了减少学生的体力消耗,学校为体育老师配备了体育课,只教太极拳,没有人关心小足球场上的草地。 为了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每周都会在礼堂为每个中班举办周末社交舞会。 礼堂的地板很粗糙,所以人们把它撒在地上。 周末滑石粉吸引了校内外众多舞者。 舞蹈中没有可乐和咖啡,不喜欢跳舞的学生只负责提供食堂的包子、花卷和开水。 记得有一次,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的《李双双》剧组来到福州拍摄外景。 学校组织了一场晚会,有张瑞芳、钟星火等电影明星参加。 副总统牡丹(福建省平和县长乐乡人,红军老战士)一起跳舞,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不久之后,对电影《早春二月》的批评开始,著名的福州医科大学周末舞会被叫停。
张瑞芳演绎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1963年以后,国家逐渐渡过困难时期,学校体育活动开始开展。 那年还举行了一次小型校运会,这是我们在校七年来唯一一次校运会。 我们的中班同学林碧珍还获得了跳高女子第二名,大家都祝贺她。 我们26班的一些同学是来自香港、澳门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学生。 他们更喜欢羽毛球。 闲暇之余,他们经常与国内学生一起训练、比赛,学习技能。 图3是当时26班羽毛球队的照片。 交通路校区教学楼前运动场合影。
图3 照片从左到右
前排:杨志济、陈永泉、钟颖一、陈德本
后排:廖世荣、林慕莉、周以双,(留学生?)以上两张老照片,在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捐赠给校史馆展出!
1966年“文革”开始,本该分配毕业的我和同学们一样留在了学校:继续在学校“革命”。 下图(图4)的毕业奖牌是我在校学生时设计的。 奖章上有毛主席头像,并用毛主席字体书写“福建医学院”和“1961--1966年毕业纪念”字样。 ,直接联系了福州南后街的福州微印厂,不到一周就完成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奖牌看上去有些粗糙,但学生们在拍毕业照之前都高兴地戴着它。 毕业奖牌匆匆离开母校,听从分配下山下乡……现在,这枚毕业奖牌也将成为历史,载入福建医科大学史册!
回忆过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培养我们的老师! 今年,福建医科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 在母校生日之际,我们祝愿母校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林木里,1942年出生于平和半仔,毕业于福建医学院,曾任平和县教育家,清末小溪救世院终身传道人。 他的孙子叫林文峰。 他曾与女儿林澜合作出版了《一百年前的和平》一书。 。
路加会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地球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