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5月底以来,“首阳”“二阳”的消息再次席卷国内各大社交平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份关于冠状病毒后症状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约10%的人感染毒株后出现了多达12种“长期症状”。 而与“一阳”患者相比,“二阳”患者更容易出现“长新冠”。同时,有基础疾病的人继发后重症风险相对较高新冠感染。
重症患者反复感染更容易引发并发症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反复感染,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风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欧阳若云教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不会出现并发症,但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纤维化,导致导致肺功能下降或某些潜在疾病恶化。”
比如患有高血压、肺结核、肺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健康状况比普通人差,威胁因素也比其他人群多,因此更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出现血压升高、肝功能受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明显症状,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多脏器功能受损,发展为危重症。疾病。
面对新冠的屡次“骚扰”,六类人群需特别关注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人体内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继发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 欧阳若云教授提醒以下六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65岁以上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患有基础疾病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如高血压、哮喘、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肿瘤等患者;
3)免疫缺陷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艾滋病患者;
4)体重指数大于28的肥胖患者;
5)重度吸烟患者;
6)妊娠后期及围产期妇女;
对于六大高危人群的防护,欧阳若云教授建议,除了日常个人防护、科学消毒外,如果接种疫苗符合条件且无禁忌症,建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尽快接种疫苗,保护自己的健康。 保护屏障。
“阳”早诊早治,抗病毒治疗需对症下药
除了有效防护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 欧阳若云教授建议,高危人群一旦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除了居家隔离外,还应尽快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我国已有多种获批上市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可供选择。 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些抗冠状病毒药物的用药禁忌较为复杂。 患者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1)一些抗新冠药物与许多常见慢性病药物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比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可能会遇到很多“禁忌”。 因此,慢性病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 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做出专业的药物选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没有药物相互作用的产品进行抗病毒治疗。 这样既可以实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求医网,又不会加剧患者自身的慢性病治疗。
2)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新冠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也应注意。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许多药物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 当肝、肾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对药物的代谢率也会降低,不仅会造成药物在肝、肾内蓄积,还会增加肝脏的毒性。 因此,当肝肾功能不足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单拉韦等可以减轻肝肾负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