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身材矮小真正需要治疗的只是患病儿童中的一小部分
■父母“身高不够”的焦虑是内源性社交焦虑成年科学长高的方法,需要治疗的是“心脏病”
淡化身高焦虑,对人生价值做出更加多元、宽容的判断,是给下一代成长更珍贵的礼物
“高富帅”、“大长腿”、“2.8米的气场”……好评,似乎总能和身高挂钩。 无论是明星亮相、网红直播、还是个人自拍……想要美化自己的形象,似乎就得一次又一次地增高。 近年来,人们对“高海拔”的追求肉眼可见的加剧。 除了在语言、图片等听觉、视觉方面努力营造“繁荣”景象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疗方法,从娃娃开始,孩子的父母希望通过性抑制注射和生长激素帮助孩子长高。
注射可以解决身高焦虑吗?
执念与不甘
9岁左右的孩子,会花近10万元打“性抑制针”半年多; 或者联合注射生长激素给“双打”,一年就要花费几十万元。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李辉表示,生长发育问题包括超重或肥胖、消瘦、营养不良、身高发育异常、性发育异常、智力发育异常等。 “身高问题只是一方面。但近年来,因为希望孩子身高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来看医生的家长比例明显增加。”
14岁男孩小伟在父母的陪同下,带着“注射成长”的诉求来到一家知名三甲医院。 那时,小伟的身高在班级中属于中下游,但他已经比妈妈高了。 “我身高不到160厘米,正因为我个子不高,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矮。” 小伟妈妈说道。 对此,小伟的父亲也表示同意:“肯定有170多厘米吧?”
“其实,经过检查评估,很多孩子都确认自己的生长发育正常,但家长还是不满意,希望能长高。” 李辉指出,按照我国的标准,成年男性身高低于160厘米、女性低于150厘米就被定义为身材矮小。
但许多家长心里有另一个标准。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高能够高于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 更何况,父母本身身高并不高,却把男孩180厘米、女孩165厘米视为期望值。
李辉介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身高范围较大。 “如果只是高于平均水平就算正常的话,那岂不是说明有一半的孩子不达标?” 她解释说,“其实身高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当然后天的营养和社会环境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要孩子营养状况好,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家长就不需要比较。”
李辉坦言,对于没有用药指征的孩子,最好的长高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只要管住嘴,迈开腿,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可以了。 “只要做好这些事情,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
采访中,有关专家特别提到,目前影响青少年身高发育的重要因素是超重和肥胖。 研究表明,女孩超重和肥胖会影响性发育并导致青春期提前。 一般来说,性早熟可以加速儿童骨骼成熟,骨骺会较早愈合,从而影响成年后的身高。
“早些年,男孩性早熟的情况比女孩少。但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超重、肥胖的男孩出现骨龄、性早熟。”李辉说。
注射,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这要从孩子的骨骼结构说起。 以股骨、股骨为例。 它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哑铃,两端粗而圆,中间细长。 其中,两端圆形部分为骨骺,中间拉长部分为骨干。 在骨骺和脊柱的交界处有一层软骨,称为骨骺板。 如果拍X光片,就会有一条明显的线,这就是医生常说的“骨骺线”。 儿童骨骺板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靠近脊椎的细胞不断钙化成真正的骨头,使骨头变长,孩子也长高了。 到了一定年龄,骨骺板完全骨化,骨头就会停止生长。 因此,在成人X线片上,骨骺骨干会变成一整块,再也找不到骨骺线。
注射性抑制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干预来抑制孩子的发育,从而减缓身高的快速增长,从而为身体的生长赢得更多的时间。 据业内人士介绍,该类药物临床使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目前,常与性抑制注射液形成“搭档”的生长激素药物,应用时间较长。 生长激素是人类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 它能促进骨骼、肌肉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时刺激骨细胞代谢、骨关节软骨、骨骺软骨生长,从而促进身高生长。 生长激素药物是通过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获得的,通过皮下注射注入人体,补充生长激素。 儿科的常见适应症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小于胎龄儿和特发性身材矮小。
受访专家均表示,在临床诊疗中,围绕注射与非注射,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关注和考虑。 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符合上述指征,包括是否真的符合身材矮小的诊断,是否真的是因为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有身高家族史等原因引起的。 围绕这些指征,医生要运用多种工具、监测方法、检测技术对孩子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用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曲线来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用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来检查孩子的生长激素水平,需要对骨骺板进行X线检查来估算孩子的骨龄,还必须排除基因引起的侏儒症……此外,生长激素不适合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骨骺闭合的重症患者、严重的全身感染、活动性肿瘤或活动性颅脑损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
一些家长因孩子没有治疗指征被一些医院劝走后,会通过各种渠道到其他医院寻找联系,甚至寻求民间偏方。 对于此类家长,受访专家均表示,如果医生诊断不符合用药指征,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小偏方,也不要为了让孩子长高而带孩子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注射激素,以免造成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专家还强调,性抑制注射剂和生长激素药物并不是长高的“神药”,通过它们获得的身高收益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过遗传身高的上限。 “一般来说,特发性身材矮小的孩子长期服药的好处是3到7厘米。” 李辉介绍,这是一个平均值,能否提高、提高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 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对一些声称孩子注射后长高了20~30厘米的“典型病例”感到兴奋,“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注射造成的?家长要理性判断,医生也要做好告知工作。”
“客观来说,无论是性抑制注射液还是生长激素,目前看来安全性都比较高,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 李辉指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必须在医生的科学评估下谨慎使用。
全球超过50万名患者的安全数据监测结果显示,生长激素药物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3%。 随着上述药物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应用适应症、剂量、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对于医生来说,主要参考骨龄检查仍存在技术含量高、参考标准不一致、个体化评估容易出现一定误差等因素。 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本身并不完美,有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所以不要急于给出方案和下结论。 “特别是青春期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个体化特点,动态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医生需要更有耐心,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和评估。” 李辉表示,这一点尤为重要。
李辉建议,相关家长一定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并且可以多找医生咨询,听取意见,理性思考。 如果确实需要药物,必须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注射。 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 应遵医嘱定期去医院随访,并测定相关指标。
青春期“惊恐发作”
“青春期,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怎么到了有些父母身上就变得可怕了呢?” 李辉不解地说道,“很多孩子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青春期,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不大,为了让孩子长高,家长就直接要求打针,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有很多家长谈起自己的经历,发现孩子的性发育比青春期早,就认为孩子性早熟,这种经验主义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据了解,青春期发育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身高突增、性发育、初潮。 欧美数据显示,从1840年到1960年的100多年来,初潮年龄从16岁下降到13.5岁,平均每10年提前4个月,之后稳定在13岁左右。
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 研究显示,1962年北京女孩初潮平均年龄为14.2岁,2010年为12.06岁,48岁提前2.14岁,平均每10年提前5个月。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存在明显的青春期提前发育趋势。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6-7岁女童乳房发育的比例为15%,上海8岁前乳房发育的女童比例为17.2%。 这些调查数据都表明,青春期提前是我国儿童生长长期趋势中的普遍现象。 过去40年来求医网信息,我国儿童的青春期发育取得了显着进步。
研究还发现,青春期提前并不意味着身高降低,尤其是成年后。 “因此,对个体儿童的生长评估应充分认识到性早熟发展趋势的存在,应结合身高、生长速度、性发育程度、骨龄和遗传身高等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随访观察做出科学评估,防止性早熟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李辉强调道。
在李辉看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灵。 一方面,身材矮小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但另一方面,高度焦虑的过度传播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矮个子儿童可能比未接受治疗的同等身高的同龄人更加抑郁和孤僻。 研究人员认为,每天注射激素、频繁门诊以及反复讨论身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位受访医生提到,他曾治疗过一名体重、身高都在正常范围内的青春期孩子,但家长却不满意。 “其实孩子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但家长却坚持要调查。调查完后,果然如我所料,我也被劝回去了。” 医生无奈回忆道,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家长又去了多家医院检查,“终于又来找我了,还是要打针。”
“我看到孩子的时候,他的心情很不好,眼睛发黑,满脸委屈,好像做了什么错事。跟他爸爸解释完之后,我就让孩子单独说话了一会儿。我说,孩子,你很好,没有问题,不用担心上学!下次你爸爸要再带你去看医生,你就说学校不能请假。”
多方“实锤”
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身高而去看医生,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是因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高问题非常突出吗? 我国侏儒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吗? 难道身高不长的儿童青少年中,有高达近50%没有达到遗传身高吗? 为此,李辉试图用大样本、连续的全国调查数据来给出“实锤”。
李辉在整理《中国九城市儿童体质发育状况调查》(1975-2015年)和《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1985-2014年)的调查数据后发现,1975年至2015年的40年间,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接近成人身高):男生从1975年的167.4厘米增长到2015年的167.4厘米。 1975年增至2014年的172.7厘米,女生则从157.0厘米增至160.5厘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在对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中18岁汉族青少年身高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后还发现:1985年至2014年,18岁男性平均身高我国青少年增长速度为1.3厘米/10年,女性青少年增长速度为0.8厘米/10年。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全球研究也显示,中国人正在变高。 从1985年到2019年的35年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了近9厘米,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女性身高增长排名第三。 目前,我国19岁男女平均身高甚至超过了南欧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位居东亚第一。
在长高的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也在逐渐下降。 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对我国9个城市7岁以下儿童的身高状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1985年至2015年30年间,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从5.92%下降到0.75%,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从19.02%下降到1.18%。
“这些变化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身高明显提高,人口中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发生率迅速下降,而不是上升。” 李辉指出,这意味着真正需要治疗的孩子中只有极少数是真正患病的。 家长围绕孩子身高的各种“内向”行为,以及部分儿童青少年自身追求高身材、担心身高不够的焦虑,更可能根源于一种内源性社交焦虑。
对此,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真正需要治疗的不仅仅是身高,还有“心脏病”。 “对美好未来的定义应该更加丰富,对个人卓越和成功的定义应该更加富有想象力,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应该更加多元和宽容。” 一位受访专家表示,“把这些观念传递给孩子,大家从自身做起,自觉改变单一的审美观念,淡化身高焦虑,是对下一代成长更珍贵的礼物和关怀。”
采访中,李辉特别提到,虽然近4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水平明显提高,但已从近10年的快速增长期进入缓慢增长期。 因为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改善带来的身高生长红利已经逐渐发挥出来。 这也表明,当前父母一代比祖父母一代高得多的历史经验可能很难在下一代身上复制。 新时代家长能做的就是系统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尊重科学,不轻信道听途说,不因碎片化信息盲目跟风。 同时,持续关注和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全面适度的关爱。 (记者 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