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xmsouhu 来源:xmsouhu
陆巍医生和张煜医生关于《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争论曾经是平台的热门话题,两大阵营不停相互叫阵、辩说,不乏攻击语言。
《指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指导和规范诊疗活动的实际意义,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分批次推出指导案例一样,将一定量的同类型案件以指导案例的形式下发基层法院,在适用法律、最后裁判定性等方面予以指导。
医学教科书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探索基础上,每经过几年就有新版医学教科书,增补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和医学教科书一样,在原有《指南》基础上,临床新的有效诊疗方法、技术、药物不停写入新版《指南》,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效保障患者健康。
如果恪守《指南》而放弃医疗实践中的探索,与医学循证研究精神相悖,既丧失了诊疗经验的积累,更无益于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这场风波中,陆巍医生的问题已经有官方结论,但张煜医生所提出的两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关于大多数肿瘤科医生都有过度医疗或治疗黑幕的观点。
任何一个行业、单元大多数都是平凡而勤肯的劳动者,也有少数违法乱纪的人。如果惘顾广大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就算陆巍医生背上这口黑锅,以个例定义普遍这是逻辑上的错误,这个所谓的“大多数肿瘤科医生”既指北三院也指全国的肿瘤科医生,真可谓“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这一反对“医疗黑幕”的观点是获得一些网民支持的大旗,但也是被业内所排斥的原因,因为他污名化了一大批医生、护士、一个行业。
其二,关于患者就医不能全听医生的,患者自已要对照《指南》的观点。
《指南》写的再通俗、详细也是一个专业书籍,非专业人员不具备正确理解《指南》的能力,产生错误理解是不可制止的,这就干扰了正常的诊疗活动,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中外没有一个临床医生是根据患者理解的《指南》进行诊疗的,张医生的观点有独创性,但如果读了《医师法》,就会明白“医生的诊疗步伐,必须要经过医生的亲自诊查方可实施”,这里面没有要求患者对照《指南》到场诊疗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