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13岁贵州男孩松松(化名)遭遇不幸
舞勺之年被诊断为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
13岁,他又幸运了
父母愿意牺牲一切来治愈他
有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救治他,并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还有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给了他最大的帮助
入院后80天
松松终于在五月初夏迎来了新的生活
末日突袭
流血不止,高烧不退
松松是贵州土家族人。 他与父母和两个在如皋工作的哥哥住在一起。 然而平静的生活却在一天早上被打破,松松背着书包准备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发现自己的两个鼻子大出血,无法堵住。 家人见状,赶紧将松松送往当地医院检查。 血常规发现孩子三系迅速下降,血小板极低,仅达到1×109/L(正常值100×109-300×109/L)。
住进急诊ICU后,同大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顾建辉立即前去会诊,并建议进一步检查。 “骨髓穿刺后,发现是极其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听到诊断结果后,松松的父母犹如晴天霹雳。 松松病情严重,持续高烧,持续出血十天左右。 “对于患有极其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的首选。” 顾建辉告诉了松松的父亲。
看着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儿子,如今因流血浑身都是瘀斑,无法站立行走,无力地躺在床上,松妈妈痛哭流涕。 “他才十三岁求医网报道,还没有完全体验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医生,你一定要救救他!”
匹配成功
80个日夜精心守护
松松的病情太严重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在骨髓库中寻找合适的来源。 匹配十分紧急。 同大附属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黄红明教授、副主任医师王新峰接到消息后,为他开通了快速匹配通道。
松松的父亲在等待两个哥哥、父母和松松配对的时候非常紧张。 “我不想让孩子们注意到我的担心,我在病房的走廊里蹲了两天两夜,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身体健康,适合移植。 得知结果后,松松的家人松了一口气。
移植前,同大附属医院专门组织了由小儿内科、血液科、感染科、输血科、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组成的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全程为松松的治疗保驾护航。
“为了孩子,无论多困难,我都不怕。” 配型成功后,约1000毫升来自松松父亲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成功输入松松体内。 在层流室无法与家人联系的日子里,血液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松松很听话、懂事,一路配合我们的治疗,还一直对我们说谢谢。” 血液科二病区负责护士朱军说。
柳暗花明
多方支持温暖人心
事实上,得知配型成功后,松松的父母心情五味杂陈。 他们很高兴孩子得救了,但又担心孩子的治疗费用。 对于本来就贫困的他们来说,松松巨额的医疗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
治理必须治好,但钱从哪里来? 松松的父母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古剑辉和黄宏明得知后,主动联系各方力量为他们筹集资金。 除了松松学校和家长单位的爱心捐款外,市红十字会、通达附属医院基金会携手江苏瑞华慈善基金会为患者提供救助。 瑞华基金会向松松一家共捐款10万元。 袁,给这个不幸的家庭最大的帮助。 了解情况后,同大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基金会理事长顾志峰到病房看望松松,叮嘱松松好好休息,早日康复。
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经过80天的治疗,松松今天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院后,会继续使用抗脱药治疗,还会定期检查,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回学校了。” 王新峰提醒道。
“无论是在儿科病房持续高烧时,还是在层流室独自接受移植治疗时,还是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时,身穿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医院里的爱心人士社会上、学校里的老师、家里的亲人,他们都在告诉我‘有他们在就不要害怕’。 因为有一群人的帮助,我才能在五月初夏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出院前发烧鼻子里有血,不那么害羞的男孩鼓起勇气向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表达了谢意。
过去的评论
贡献 | 吴宇
图片| 陈静吴宇
专业审稿人| 刘红顾建辉
编辑|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