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第一节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有些头痛无需药物即可治愈,而有些头痛可能是疾病的危险信号。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头痛与头外及全身的某些急慢性疾病、精神状态及机体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对于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头痛,应仔细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头痛是由颅骨内外对疼痛敏感的结构引起的,如颅底硬脑膜、脑底动脉、静脉窦及其回流静脉,以及颅骨外的血管、神经、皮肤、肌肉、颅骨和五官等。颅骨。 某些因素的刺激,如感染、创伤、血管疾病、神经炎症、肌肉紧张、肿瘤压迫等,会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 引起疼痛的神经递质参与头痛过程,如血清素(5-HT)、P物质、神经激肽A、前列腺素(PGE)、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1.血管头痛: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 2、炎症性头痛:第5、9、10对脑神经、颈神经直接损伤或发炎; 3、紧张或肌肉收缩性头痛:因寒冷或疲劳而引起头颈部肌肉紧张、收缩; 4、牵引性头痛:颅内疼痛敏感组织被牵拉、牵拉、挤压,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血管受到刺激或牵拉; 5、转诊性头痛:五官、颈椎病引起的疼痛扩散; 6、其他:生化因素、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等也会引起头痛。
1.感染:如流脑、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特点:起病急,伴发热,多为头痛。 特点:剧烈、持续性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无发热。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等。 3、占位性病变:特点:全头痛、爆痛、呕吐、心动过缓、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局部及邻近区域的牵引性头痛。 如颅内肿瘤、血肿、囊肿、寄生虫等。脑肿瘤引起的头痛可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 由于脑静脉血液停滞过夜,早晨头痛可加重,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咳嗽和用力后头痛会加剧。 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等。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腰椎穿刺后头痛等。 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以及由脑内外血管扩张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或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或神经官能症。 检查发现颞动脉抬高,脉搏增强,压迫后头痛可缓解。 特点: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或刺痛或胀痛,头痛发作前有眼部先兆,如闪光、黑蒙、视力模糊、偏盲等,并有面、舌、四肢等麻木感,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长期头疼眩晕,并可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患者多为男性。 发作时颅内及颅内血管均扩张,以剧烈疼痛、搏动强烈为特点,以一侧为主,多局限于眶上、眶周或眼球后部,伴有流泪、鼻塞、结膜及面部充血等。持续约半小时至2小时,常在每天同一时间以同一形式多次发生求医网资讯,夜间也可发生。 头痛在数周或2-3个月内反复丛集发作,故名“丛集性头痛”,随后发作逐渐减少、减轻和停止,进入较长的缓解期。 然而,几周或几年后,类似的簇状事件再次出现。 这种类型的头痛很容易被误诊。 特点:搏动痛或与脉搏一致的胀痛。 但无明显阵发性、特异的伴随症状。 多为全身性疾病引起颅外、颅外血管扩张所致,常有原发病征,可用于诊断。 如感染、中毒、高烧、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脑供血不足、心肺供血不足、贫血、高原反应)和低血糖等。 头部神经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枕大神经痛、眶上神经、耳颞神经等均可因寒冷、感染、外伤等引起神经痛。 例如,三叉神经炎或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因感染、寒冷等原因,引起头部前部持续性或伴有短暂性加剧疼痛。 3、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肌肉收缩性头痛: 特点:多为头前部、枕颈或整个头部持续性钝痛,表现为重压、发紧或钳样疼痛。 多为精神紧张或焦虑引起,也可继发血管性头痛或五官引起的头痛。 有时是头颈部肌炎、颈肌劳损或颈椎病引起的。
颈部肌肉急性炎症引起的头痛会因颈部运动而加重; 颈肌痉挛引起的头痛可以通过按摩颈肌逐渐缓解。 有明显原发病体征。 当体征不明显时,如轻度屈光不正、慢性青光眼等,很容易漏诊。 眼部头痛是眼眶、前额或颞部区域的浅表疼痛。 青光眼疼痛主要蔓延到受影响的眼睛和前额。 急性患者常伴有呕吐、视力减退、角膜水肿、混浊等。慢性患者有视盘凹陷扩大。 典型鼻咽癌患者除头痛外,还有鼻衄、脓性鼻涕、多发性颅神经麻痹、颈部淋巴结转移等。 2、心血管疾病:由于血管功能障碍而出现搏动性疼痛或与脉搏一致的胀痛。 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是由于颅内静脉血液停滞导致轻度脑肿胀引起的。 高血压头痛多发生在前额或整个头部。 3、神经精神疾病:具有肌肉收缩性头痛的特点,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并有沉重的压迫感、紧绷感。 如尿毒症、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中毒等。 贫血、低血糖、经期及更年期头痛、中暑、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感染(结核、肝炎、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等)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亢、更年期等) 。 面部阵发性、短暂的电击样疼痛是三叉神经痛的表现。 咽后部阵发性疼痛放射至耳部和枕部通常是舌咽神经痛的一个特征。 2.头痛的部位对于病变部位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眼科、鼻源性和牙源性疾病,头痛部位常靠近病灶。 青光眼头痛位于眼睛周围或上方,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视力下降、光线周围出现彩色光晕。
对于颅骨深部病变或颅内病变,头痛的位置可能与病变位置不完全吻合。 比如脑膜炎或者颅内出血引起全身头痛,无法指定具体部位,而且疼痛也很剧烈。 3、头痛时间对于诊断头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眶上神经炎头痛多发生在受凉后数日,或受凉后期,疼痛上午较重,下午较轻,遇风寒则加重。 当用眼过多时,尤其是近距离用眼时疼痛会加剧,就会出现屈光不正、眼睛疲劳和头痛。 头痛在早晨或夜间发作:可能是由于高血压久卧后脑部血管扩张、颅内压早期升高、心功能不全久卧后静脉回流不畅、血流不畅所致。额窦炎平卧后引流等。 4. 伴随症状对诊断很重要。 伴有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突然发作、突然停止的剧烈头痛应考虑小儿癫痫。 头痛进行性加重、呕吐、视物模糊、复视、瞳孔不等、半身麻木、嘴角歪斜或半身不遂等。头部受伤后短期意识丧失,剧烈头痛伴呕吐,醒来后烦躁不安,逐渐加重。意识再次丧失 明确,应考虑严重颅内损伤。 多见于后颅窝病变,如小脑肿瘤、桥脑小脑角肿瘤、椎基底动脉缺血、小脑脓肿等。 剧烈头痛蔓延至颈部,并伴有高烧,近期有软组织感染或肺部感染病史者,可能有颅内感染或细菌性脑膜炎。 伴有脑膜刺激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颈部僵硬、角弓反张。
例如,冬春季节,出现高热、寒战、脑膜刺激症状、精神恍惚或昏迷、身体出现出血点(点)的人,应考虑流行性脑膜炎的可能。 中青年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脑膜刺激症状,有时甚至出现短期意识障碍,应考虑基底动脉瘤破裂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这种疾病非常危险,死亡率也很高,千万不能忽视。 妊娠晚期(20周后)剧烈头痛并伴有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的孕妇应考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头晕是指视觉旋转或自我旋转、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感觉。 眩晕与头晕常同时出现,故称为眩晕。 眩晕是一种旋转运动的感觉,对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倾斜或摇晃有主观感觉障碍,可伴有步态不稳、持续偏向一侧以及行走时眼球震颤。 眩晕与头晕不同。 头晕是指轻度头晕,有沉重、压迫感、头胀、神志不清的感觉。 眩晕与晕厥不同,眩晕患者的意识始终清晰。 晕厥并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 眩晕是由于平衡器官(内耳、听神经、脑干和小脑前庭核团及其相关通路、眼睛)病变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常伴有平衡功能丧失。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大多较严重,常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出冷汗、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神经官能症等全身或全身疾病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但没有明显的旋转感。
1、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是内耳前庭与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病变引起的眩晕,可有听力下降。 (1)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眩晕,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和眼球震颤。 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 发病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周,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可能是由于内耳淋巴代谢失衡,淋巴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积水,也有人认为是过敏、维生素B缺乏等因素引起的。 表现为突发性眩晕,伴有耳鸣、听力丧失或完全丧失、眼球震颤和耳痛、恶心、呕吐等。 检查发现鼓膜穿孔、耳道内有脓液,有助于诊断。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中耳炎,一旦内耳的平衡感觉器官受到侵犯,就会发生迷路炎。 这种疾病往往是由于中耳病变直接破坏迷路骨壁引起的。 少数是炎症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大多数是中耳炎的并发症。 常引起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的毒性损害。 水杨酸制剂、奎宁以及某些镇静催眠药(氯丙嗪、哌替啶等)也可引起头晕。 更常见的是,进行性眩晕伴有耳鸣和听力损失,发生在用药几天至几周后,通常先出现口腔和四肢周围的麻木。 眩晕症状持续了几个月,逐渐消退。 (4)晕动病:是由于内耳迷路受到机械刺激而导致前庭功能障碍所致。 见晕船、晕动病。 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和听力下降。
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六周,恢复后很少复发。 (6)位置性眩晕:当患者头部处于某一位置时,会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 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多数不伴有耳鸣、听力下降。 持续时间很短,只有几秒到几十秒。 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核及其纤维连接的小脑与大脑病变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头晕,并可有原发病的其他表现。病变累及脑干和小脑可引起眩晕,但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听力障碍不严重,有脑干、小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