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今天的文章有录音~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 她的孩子3岁多了,这两个月她一直无缘无故胃痛/胃痛。 朋友一开始并没有在意,但后来孩子的问题又出现了,持续的时间更长,频率也更高。
我朋友的家人带它去看医生,第一个医生做了一些检查,一切都很好。 但孩子回家后,又开始出现各种胃痛。
就这样,我折腾了两个月,时不时需要请假在家休息。 我朋友一直在换医生看病。 直到最近看的第三位医生我才给出反馈。 这是你的孩子在装病。
朋友经过提醒想了想,果然每次孩子抱怨胃痛的时候,总是发生在早上上学之前。
无独有偶,近日,该公众号也收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小儿胃痛的真正原因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谁小时候没有经历过呢? 一般来说,孩子装病有两种情况。 一个是故意的,他们真的是在装病。 这是为了避免一些事情,或者是为了得到父母额外的照顾。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确实感觉胃痛或者头痛,但那是神经系统引起的。 当一些孩子过于紧张、焦虑或害怕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秘诀,不仅仅是为了装病。 就是如果我们开始发现孩子时不时会有一定的重复,那么建议你把它记录下来,看看有没有规律可循。
ABC录音法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记录的方法,也是记录事实,但是记录的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观察是否有用。 这里分享一下一位小D认知老师告诉我的ABC原理,就是美国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知识。
你不能只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而是有因果关系。 当然,有时A和C并不同时存在,所以大家可以灵活运用。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从普通记录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但从ABC的记录中,尤其是继续这样记录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规律。
这样一来,就会有一个假设:Dudu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关注吗? 有了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可以重新思考,就更容易有解决方案了。
如何验证孩子是在装病?
当然,有的家长会问,如何验证假设呢? 如何判断孩子是真病,还是假病? 例如,像这样的消息:
其实,这和处理所有儿童常见疾病是一样的。 我一般观察两点:
1、精神状态好吗?
2. 有无伴随症状? 比如胃痛伴有呕吐、腹泻? 头痛伴有发烧等。
确认“假病”后该怎么办?
当我们确定孩子是装病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 这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但有两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1.生病呆在家里更无聊
有时,为了尊重你的孩子,请一天假待在家里是可以的(这当然意味着你需要休息一天)。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只要你这么说,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去幼儿园了,孩子的“病”似乎就好了一半。
这时候不妨“玩全套”,陪孩子一会儿,吃饱喝足后,把孩子放到床上,告诉他“因为你生病了,最好多休息一下”。你病了,今天不能出去,不能玩,不能看电视,要好好睡觉。”
然后我们就离开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有作业,你可以鼓励或陪孩子做,告诉孩子我们不去学校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完成作业。
当孩子们意识到待在家里实际上没那么有趣时,他们假装生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2. 制定生病时不去学校的规定
小D也有早上不愿意起床的感觉(尤其是冬天),躲在被窝里告诉我,妈妈,我头疼,可怜巴巴地看着我。
我每次都会摸她的额头,检查她是否发烧。 如果没有,我会说:“你发烧吗?不发烧,没问题。” 这一步不仅表达了关心,也传达了我的态度。
然后我会建议:“我们先起床吃早餐发烧时肚子痛,吃完早餐再看看情况如何。” 这一步就是“以退为进”。 不要担心是否上学,而是提出第一步。 而且吃早餐也是观察孩子是否真的生病的好机会。
早餐后,确保孩子真的没事。 有的孩子只要爬下床就基本没事了,就可以送去学校了。
继续装病
人,总有“几天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发现孩子继续装病,仅仅采用上述原则是不够的。 俗话说“心病需心药”。
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 某项学习让她感到困难和压力? 与孩子社交时遇到问题? 这三者是孩子装病的首要心理因素。
针对这样的情况,上述两个原则可以继续,但同时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追究原因。
不要总想着教育孩子或者强迫孩子,而是从自己、学校、周围环境入手,了解是什么在困扰孩子。
当然,也总有时候我们尽力而为却找不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正如尤里所说,将情绪视为平衡并不总是纠正负面情绪,而是更注重情绪的平衡。
有时通过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情绪,孩子自己就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关心和倾听还是有用的。
写在最后
总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了? 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 我总觉得,孩子在爱情上并不坏,真正变坏的孩子是和父母断绝了关系。
把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当成他试图与我们建立联系,然后明白他们的认知和能力并不完美,所以有时难免会显得笨拙,甚至“烦人”。
但正是因为他们关心与我们的联系,他们才会一次又一次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要我们联系起来,很多问题就会解决,因为孩子们最愿意听我们说话。 不要只看到成人世界的标准,而破坏了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永远不要低估爱的力量,永远不要高估教育的手段。
PS 看完这篇文章,有人可能会问,这是纵容孩子说谎吗? 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戳->
大J喋喋不休
纽约最近终于感受到了一点春天的气息,天气变暖意味着我们在户外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
我从小就不擅长运动,而父母又认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理论求医网信息,这使得我基本上不擅长运动,而且很胆怯。 现在我带小D去公园玩。 我其实很害怕她玩的一些东西。
就像下面的滑梯一样,从她开始往上爬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心慌。 但我知道惊慌是没有用的,杂念反而会分散她的注意力,所以我总是选择克服内心的恐惧,让小D多玩一些。 你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