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生命在于运动”! 中老年人在公园里悠闲地晨练,年轻人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周末带孩子爬山、爬山的小家庭,全民健身运动逐渐融入市民的生活……健身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也让很多人苦恼。 在第十五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张铮铮副教授以专业知识为羽毛球爱好者、登山爱好者献计献策,让大家可以在享受健身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运动损伤。
疼痛! 羽毛球扣球导致跟腱断裂!
羽毛球的魅力是无穷的。 无论是网前轻盈灵巧的动作,还是雷鸣般的起跳扣杀,运动爱好者都能享受到击球时的力量感和快速奔跑的速度感。 但如果跑步时听到“砰”的一声,并伴有跟腱剧烈疼痛,感觉就像有人踢了脚踝后部一样,用手一碰,脚踝实际上是被“踢”出来了。 “坑”!
“如果受伤的腿无法站立、行走、踮起脚尖、抬起脚跟,一段时间后出现肿胀、青紫,则可能是跟腱断裂……”张正正副教授说。 、不要紧张也不要害怕,运动损伤及时就医即可。
目前,跟腱断裂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需要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合一些受伤的病人。 可以应用长腿石膏固定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跟腱的张力,以促进愈合。 根据复查情况确定石膏固定的时间和方法,可逐步开始功能训练。 对于严重完全破裂、陈旧性损伤或康复后功能要求较高、希望尽快恢复运动的患者,可采用手术缝合。 当然,手术治疗后,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
那么运动时如何预防跟腱断裂呢?
张正正副教授表示,一方面,运动前需要充分热身,拉伸和放松小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通常选择“踝泵”训练和跟腱离心训练,同时及时纠正不良的运动节奏,尽量减少跟腱断裂。 风险最小化; 另一方面,选择去专业的羽毛球场、穿着合适的羽毛球鞋进行运动也非常重要。
假期爬山高处小心髌骨软骨损伤!
既然剧烈运动怕被“踢”,那么像爬山这样温和的活动应该是安全的吧? “没有绝对的安全!” 张正正副教授提醒,如果在登山或日常活动中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屈伸受限,甚至上下楼梯困难、膝盖发软、摔倒等情况,也应引起注意。 这很有可能是过度运动引起的“髌股软骨损伤(髌骨软化)”。
△髌股关节软骨示意图
“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张正正副教授建议,针对此类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1)运动康复训练:首先避免上下楼梯、爬山等频繁活动。 充分休息、关节肿痛缓解后,需要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如靠墙蹲下等。 通常,深蹲的标准姿势是:上身保持正直,抬头目视前方,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将双手轻放在腿上或垂在身体两侧或平举、侧身或以抛球状放在胸前。 。 骨盆可以稍微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趾和膝盖朝正前方,膝盖和脚趾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不建议膝盖超过脚趾。 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保持在90度以上。
髌骨软化的患者在做静态深蹲时可能会引起膝盖疼痛,但一般即使是髌骨软化也不会在所有蹲姿角度都出现疼痛,所以对于髌骨软化的患者,可以从直立位开始慢慢蹲下,找到角度会引起疼痛,然后保持稍微抬高的姿势蹲下。 每次静蹲的时间以感觉自己疲惫不堪、无法继续坚持为原则。 每次静蹲力竭后,间隔1~2分钟再开始下一次静蹲。 3~5次为一组,每天可在不同时间进行。 时段练习3~5组。
△深蹲标准姿势示意图
(2)药物治疗:可选用口腔软骨营养药物,如盐酸氨基葡萄糖或硫酸氨基葡萄糖。 如果患者疼痛比较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以缓解疼痛。
(3)物理治疗:可以选择热疗、针灸、推髌骨、超短波疗法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消炎、缓解疼痛。
(4)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加重、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可考虑微创手术。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髌股软骨损伤呢? 张铮铮副教授提醒,运动损伤可以科学预防和治疗,享受健身的乐趣:
一是注重加强整体体能(如耐力、速度、灵敏度)的训练;
其次求医网资讯,爬山时要注意热身,积极充分活动关节,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
三是膝关节出现不适时,要及时休息、就医,防止软骨损伤加重。
【专家简介】
张正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运动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青年,广东省杰出青年,易县青年医学拔尖人才。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运动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副组长医工融合课题组成员、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主要是运动系统的半月板、软骨、肌腱、韧带损伤。 专注于下肢关节(膝、踝、髋)运动损伤的治疗:包括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多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儿童及成人髌骨脱位矫正、复杂半月板撕裂等软骨损伤修复、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 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