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糖尿病
求医网信息
如今,糖尿病作为现代人的“富贵病”,不仅困扰着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夫妻关系。 原本良好的夫妻关系也可能支离破碎。 下面是一个例子。
半年前的一天,原本平静的廖家发生了令人惊悚的一幕:72岁的廖大爷持刀追赶妻子,并扬言要“砍死”妻子张奶奶。 幸运的是,张奶奶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 她跑到卧室,躲过“追杀”,并给儿子女儿打电话求救。
孩子们非常惊讶。 几十年来,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好。 为什么突然发生这样的事? 于是,三个孩子赶紧回家,“制服”了疯狂的老人。 但当大家正要“质问”父亲的时候,老人却又冷静下来,仿佛刚才发生的事情与他无关。
事情平息后,众人都松了口气,不再理会。 但没想到,自从老人得病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打人、骂人,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却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 没有人的劝说有效。 近一个月来发病较为频繁。 儿女们以为老人有精神病,将他送往医院。
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发现,廖大爷10年前就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坚持用药。 根据家属提供的血糖监测记录,发现血糖大部分时间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只有少数几次偏高或偏低,没有其他疾病。 廖叔叔的精神异常是糖尿病引起的吗?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并不少见。 原因有二:第一,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两倍。 其次,糖尿病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还会引起精神障碍。
病程长,情绪烦躁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精神疾病? 据分析性疾病糖尿有病,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 患者厌倦了长期的治疗,难以坚持。 此外,部分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经济压力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悲观或畏难情绪。 情绪低落,导致疲劳、精神不振等抑郁症状。 对于这些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来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不要给自己添加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虽然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但如果长期坚持有效的治疗,仍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患者应调整心态。 既然得了病,烦躁、焦虑或者抑郁,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反而会让自己受苦。 不如放松心情,认真对待,顺其自然。
当你无法有效调节情绪时,应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看心理医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一个科学、明智的选择。 你应该大胆地表达你的困惑,让心理医生帮你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药物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少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一般来说,当精神科医生无法有效解决精神问题时,就是抗精神病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可用于糖尿病并发精神病,因为其对人体代谢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代表药物有氯氮平片、利培酮(商品名:)、奥氮平(商品名:)、奎地平等。 抗精神病药物初始剂量宜小,疗程取决于患者症状是否得到控制。 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即可逐渐停药。 中医治疗需要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通心肾的药物。 也可以将莲子心3克左右泡水代茶,每日一次,烦躁等症状可在1~2个月内得到改善。
糖尿病引起的脑缺血
糖尿病除了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引起组织缺血性梗塞,如脑梗塞。 如果大脑皮层长期缺血,尤其是额叶、颞叶缺血,心理记忆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情绪变化、抑郁、焦虑等; 如果大脑皮层急性梗塞,还可能出现明显的精神障碍。 异常。
廖叔自言自语,不听别人劝,不排除语言不通。 语言障碍分为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症常被误认为是“精神病”,能说话,但说的话很奇怪,没人听得懂,而且说话滔滔不绝,多动,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求医网资讯,完全丧失沟通能力; 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 上述两种情况多是糖尿病引起的控制语言的大脑缺血所致。 一般来说,手术后可以立即得到结果。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异常,首先要做的是脑部检查,排除脑缺血,特别是额颞叶缺血。 如果没有脑缺血,就是单纯糖尿病合并精神疾病。
另据报道,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有时会导致低血糖,进而还会导致精神症状。 这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现象,必须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