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感冒,也俗称“感冒”,多为西医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鼻、鼻窦、咽、喉、扁桃体等)病毒引起的,包括普通感冒、流感、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 。 冷这个名称的形成时间尚无定论。 一般教科书上说始于北宋,指的是杨士英《仁斋止脂方·诸风》引述的《和济菊方》中的参素饮:“治风寒邪,热病头痛,咳嗽大声,痰涎微粘”。 ” 这里的“冷”字仍然是动词。 元代《丹溪心法·中伤寒附》中说:“有类似伤寒症状的人非常多……如果初起时有感冒等轻微症状,不能只当作它”。伤寒。” 这里正式提到它是感冒的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指的是《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无论有热或无热,必有恶寒,身痛,呕吐经方治疗感冒,兼有”。脉中有阴阳。” 重者谓伤寒。”意思是感冒有轻有重,可能是中风,可能是伤寒,可能是热病,不能算是伤寒。 宫廷贤《万病归来》明代《春》提出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种证型,后世多有此类事例。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感冒》:“感冒之病感冒是外感所致,但邪气严重深沉,遍及经脉求医网报道,则为伤寒; ”他在这里说,普通感冒强调的是病情的温和,比伤寒要温和。这段话很容易给后人造成误解。 ,甚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
历代不同家族对感冒的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致病因素的性质来推理和划分证候; 二是按八纲分症。 当然,更多的是受临床经验的影响,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大多都明白,感冒是一种外感病,有的症状属于伤寒。 有人提出“感冒与伤寒不同”的说法并不清楚。 。 根据《伤寒论》的辨证理论,治疗感冒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用六经络来治疗风寒感冒。 比如,陈无泽就将感冒列为专题。 他在《三因二极一病证方论感冒》中,以六经辨证治疗感冒。 少阳感冒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感冒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感冒用桂附汤,厥阴感冒用八珍汤。 还说明感冒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出六经脉的症状,不仅表现证候和太阳病,而且说明感冒实际上是《伤寒论》中的外感病。 各种证书。 西医诊断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属及六经证候。 因此,可以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来正确指导感冒的治疗。
治疗感冒经典方剂的特点: 1、不以特定方剂、特定疾病治疗。 2 根据症状和反应,以六经辨证论治。 先辨六经,然后辨方。
普通感冒表面变化快,治疗中不要忽视常见病
张某,男,44岁。 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日。从昨天开始,恶寒无汗,颈背酸痛,头痛,腿痛,唇干,舌苔薄白,脉浮紧。 该证属太阳阳明证候,即葛根汤加生膏药:
葛根9克,桂枝9克,麻黄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服上述药物1剂后,寒证痊愈。
注:本例采用葛根汤加生石膏,临床上较为常见。 大青龙汤或麻杏甘石汤方证在发病时出现。 这是因为临床上所表现的方剂和证候不同,治疗时必须适应不同的方剂和药物。 。 这也说明,感冒不仅仅是受风受寒的表面症状。 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面上证候变化频繁而迅速。 感冒的浅表症状持续时间很短,很快就会出现合并症和合并症,有的可能一发病就合并症。
并非所有感冒都有症状,治疗时应避免出汗
唐某,男,35岁。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4日。感冒3天,咽痛,口干,恶心,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咳嗽时右上胸痛,舌苔白,脉细数。 该证属少阳阳明证候,为小柴胡加生石膏巨庚汤之证:
柴胡12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苦桔梗9克,生石膏45克
结果:服用上述药物3剂后,口干、咽痛消失,咳嗽不明显,但感觉恶心、腰痛、下肢冰冷。 除去上述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诸症服3剂。
注:该患者患有以咽炎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属于普通感冒。 由于大多一开始并没有来诊所,所以来诊所时外部症状并不明显。 其与阳明相合,故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这种处方综合症在患有感冒的儿童中更为常见。 这时候如果用发汗来解表,只会损伤津液正气,延长感冒的痊愈时间,或者加重病情。 治疗不当、长期不愈的患者并不少见。 这是对后人的警示,感冒虽是小病,但治疗也必须辨证施治。 看到感冒就缓解症状是非常错误的。
表中有阴阳证,治疗宜温补发汗。
何某,8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烧1周。 每天上午11点30分出现发烧,体温38℃左右,出汗。 中午12:00后退烧。 他的饮食很好,每隔一两天就有一次大便。 他没有任何不适,舌苔洁白湿润。 脉冲虚数。 该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桂枝汤方剂,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用上述药物2剂后,上午不发热,但下午1点后仍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微。 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3剂,诸症痊愈。
徐某,男,47岁。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侧头痛,精神萎靡,手冷,无汗恶寒,口平,不欲饮,舌质淡,苔薄白,深沉。脉细,咽部滤泡增生明显。 此属虚寒表证,以温阳解表,加麻黄附子甘草川芎汤治疗:
麻黄9克,川附子9克,炙甘草6克,川芎9克
结果:药煎了一会,有点出汗了,头痛减轻了。 我没有再吃药,经过两天的休养,精神一切如常。
注:何连臣《重订全国名医案》载少阴寒,《吴巨通医案》亦有类似记载。 吴氏于2月25日在甲子诊治吴氏医案,即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一剂,治感冒头强恶寒,脉紧无汗。 认识到感冒因体质不同,症状也不同,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 体质强者患太阳病,以发汗解表治疗,因为太阳病可分为表实无汗和表虚(自汗恶风),而发汗的方法不同。 卫,发汗解表; 体质明显阳虚的感冒,表现为虚寒阴表证,即需要发汗法缓解表少阴病,但可以用附子、细辛等温阳作用较强的药物来祛邪。 。 藤平健曾多次报道过他的经历,值得一读。 这就是《伤寒论》将证候分为阴阳,即分为阳、少阴的精髓,诸治皆用发汗法,各有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