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前庭性偏头痛(VM)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偏头痛和头晕的两种诊断,误诊和漏诊率很高,高达80%。
4月13日,在第十九届中国脑血管病大会(CCCD 2019)上,《前庭性偏头痛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主要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齐晓坤教授,发表了对前庭性偏头痛专家共识的详细解读。
图为齐晓坤教授授课
前庭性偏头痛的概念和机制一、概念
VM 使用的概念有偏头痛相关的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的前庭病、偏头痛眩晕、偏头痛等电位和基础偏头痛。
我国首次定义VM: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伴有恶心和呕吐,伴或不伴头痛,是一种可诊断的独立疾病。
2.发病机制
VM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涉及多种理论
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 一、临床表现
VM的主要表现是眩晕/头晕,首发症状的平均年龄晚于偏头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VM患者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患者在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发作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必要了解 VM 的不同临床症状和可能的合并症。
对于门诊、急诊科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主诉的中老年患者,还应特别注意询问患者既往偏头痛发作或头痛病史。 特别重点询问四代人中是否有偏头痛家族史和VM病史。
2. 标志
VM缺乏神经系统特异的定位体征,发病和发作间期可能出现短暂体征,应及时捕捉和随访。
3、辅助检查
VM的影像学及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诊断标准和诊断程序 诊断标准
诊断流程——2019年中国首次制定
鉴别诊断
VM的诊断标准要求≥5次中重度前庭症状发作,强调前庭症状多次反复发作,但≥5次发作的标准缺乏统计数据。
对于因明确的偏头痛家族史或既往有偏头痛病史而首次发作的前庭眩晕,应重视V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掌握前庭性偏头痛(V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流程,有助于判断反复性头晕/眩晕的病因。
对待
对于VM急性期发作频繁且临床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患者,可参照发作间期的偏头痛防治原则。
同时,应关注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障碍偏头疼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必要时进行相关问卷评估。
1. 间歇性治疗
治疗原则是针对头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曲坦类和前庭抑制剂,并酌情使用镇静剂。
2. 发作间期治疗
可参考偏头痛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出现头痛、眩晕/头晕等临床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综合考虑预防性药物治疗。
写在最后
目前,关于VM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争议求医网资讯,因此VM的定义确实难度极大。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齐晓坤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兴全教授的倡议下,先后组织了50余名国内各学科专家参加。 经过多次激烈讨论,最终制定了VM“中国”的定义。 这是2019年共识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一个里程碑。
VM 诊断应注意以下问题:
本文由严玉柱根据齐晓坤教授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