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弗雷德里克·肖邦最后一次感到肺部痛苦异常,这位“钢琴诗人”只有39岁

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肺部疾病   肺结核治疗   艺术

2023-09-03 11:07:15 

求医网信息

1849 年 10 月 17 日午夜,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一间公寓里,弗雷德里克·肖邦最后一次感到肺部异常疼痛。 几个小时后他就去世了。 此时,“钢琴诗人”年仅39岁,确实英年早逝。 这在十九世纪并不令人震惊,因为夺走他生命的是肺结核,一种当时正在整个欧洲蔓延的致命传染病。

那些你熟悉的结核病图片

在20世纪中叶链霉素被发现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核病一直是死亡的代名词。 据统计,19世纪末,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结核病也被称为“白色瘟疫”,因为感染该病的患者面容消瘦、苍白。 结核病的时代虽然遥远,但我们对这种疾病并不陌生。

疾病艺术作品图片_有疾病的艺术家_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

你一定在无数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场景:虚弱的主角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剧烈咳嗽后,他取下捂住嘴的白手帕,发现上面有一大滩红色的血。 如果是老套的影视作品,肯定会给出此时震惊的手帕和惊恐的主角的特写。 如果你能轻易回忆起这个场景,你就可以看出,结核病患者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多么普遍。

其中,国人最熟悉的肺结核患者形象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心境悲凉,病气遍体,有几滴泪水,有微弱的气息。安静时,我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照耀在水面上,而当我一动,如弱柳撑风,心比甘窍,病如西子生《三分》,曹雪芹描述了宝玉初见黛玉的情景。在小说《胜似归》中日本作家足香德富把患有肺结核的主人公浪子描述为“不是迎风笑的梅花,也不是朝霞中化作蝴蝶的樱花”。 “春花”,却是“夏花”。半夜里淡淡绽放的晚香。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历。 当患上疾病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不适,更何况在那个时代,结核病还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在这些描述中,我们根本感受不到疾病的痛苦或死亡的恐怖。 相反,我们感觉主角优雅而精致,仿佛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_疾病艺术作品图片_有疾病的艺术家

“美丽的人必须嫁给死亡”:疾病的浪漫化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席卷欧洲文明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重视人们的内心世界,主张表达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善”。 感性”,即“容易引发情感”的气质。在这种思潮下,理性和实用是没有市场的。强烈的情感和动人的美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而死亡——尤其是美丽的死亡,才是最重要的。最感人的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普拉滕曾总结道:“美丽的人必须与死神结婚。”上述这种以病为美的态度在浪漫主义的渲染中开始流行。最有美感的疾病就是肺结核。

元气的下降让病人面色苍白,但低烧带来的红晕却如同天然的脸红,给人一种羞涩的感觉。 情绪的波动,很符合人们心目中奔放、浪漫的艺术家形象。 他们苍白、虚弱、忧郁、热情,在低落与高亢之间波动。 这些被视为艺术家个性的表现,是一种贵族审美。

有疾病的艺术家_疾病艺术作品图片_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

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核病是“温柔、精致、敏感”的标志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而健康则变得粗俗、庸俗。 大仲马曾说过,“在1823年和1824年,患肺病是一种时尚”,而最时尚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就是“每次情绪激动后咳血,在30岁之前死去”。 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拜伦勋爵希望自己能死于这种疾病,因为“女士们会说,‘看看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看起来如此迷人!’”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这被浪漫主义者推上神坛,成为流行的“艺术家病”。

“亲爱的”音乐家

有疾病的艺术家_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_疾病艺术作品图片

除了作为美丽的象征之外,人们还相信这种慢慢消耗人生命力的致命疾病与艺术创造力有着隐晦而神秘的联系。 因为从现实来看,神经越敏感的艺术家患这种病的概率似乎越高,注定“向死而生”的人生似乎更能激发创作灵感。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更为特殊。

音乐被称为“艺术的艺术”。 与小说、绘画等需要借助媒介的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更加抽象。 因此,创作音乐的音乐家被认为需要更加敏感、更加细腻、更加富有创造力。 力量。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因为如此,音乐家中结核病感染率似乎特别高:巴洛克时期的亨利·珀塞尔、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卡尔·玛丽亚·冯·韦伯、挪威国立音乐学院的爱德华·格里格,甚至大家耳熟能详的弗里德里希·肖邦和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他们都患有肺结核。 并被剥夺生命。

有疾病的艺术家_关于疾病的艺术作品_疾病艺术作品图片

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或解释性研究证明结核病是否真正促进了艺术创作,文化批评家正在努力将这些“附加含义”与疾病本身分开。

在苏珊·桑塔格看来,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对结核病的艺术美化,还是现实生活中对结核病的迷恋,谈论的都不是疾病本身,真正重要的是对它的执着。 “隐喻”上。 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结核病正式进入家庭,并被赋予各种附加含义。 它“逐渐脱离了人体的活体,演变成文学幽灵(可能被浪漫主义者视为缪斯),最后又堕落为一种神话”(吴晓东)。 苏珊·桑塔格还认为,由于当时西欧贵族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丧失,他们试图通过定义审美理想来争夺文化领导权,而审美化的结核病就是这样的。 历史下创造的新模式。 日本评论家柄谷幸人进一步认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结核病已成为“身份、权力和文化的象征”,结核病与文学达到了“可耻的结合”求医网信息,“将疾病和痛苦转化为审美和愉悦”,它表达了“人类文化机制和价值体系的某种‘扭曲’”。

然而,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主观产物。 即使对某种疾病的浪漫化有其自身的社会建构成分,我相信也没有人能断定作家的身心状态与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间没有联系。

然而,毫无疑问,浪漫主义无论作为文学、音乐、绘画还是任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流派,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史上,这是最重要的篇章。 一。 《豆瓣时光》近日与台湾东吴大学彭光林教授合作,推出“讲解音乐会——30天读懂古典音乐”成长营,讲解古典音乐的欣赏方法和各种流派,而且不仅涉及浪漫主义时期横跨巴洛克时期到现代时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容错过的视听盛宴。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