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女高中生小丽(化名)由于作业压力越来越大求医网报道,总是头晕、头痛。 当她去医院检查时,发现她患有高血压。 为什么这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疾病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团队为她找出了“线索”——主动脉缩窄引起的高血压。 经过支架植入介入治疗,小丽的高血压得到了缓解。 专家介绍,主动脉缩窄微创介入手术的成功实施,可以让一些先天性、复杂性大血管疾病的治疗“简单化”,这对于小丽这样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花季患“老年病”,罪魁祸首藏在主动脉
学习压力大、压力大,总感觉头晕、头痛,正常吗? 带着这个疑问,小丽的父母带她去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小丽的血压很高。 年纪轻轻的小丽怎么会患上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呢? 小丽的父母很疑惑。 一年多来,小丽和父母到处求医,但既找不到病因,血压也控制不好。 她即将进入高三,正在准备高考。 这期间,头晕、头痛给小丽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经过多方询问,小丽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门诊就医。 接待组经检查发现,小丽右上肢血压:165/,右下肢血压:100/,下肢血压明显降低。 腹部CT血管造影(CTA)显示,小丽的腹壁动脉侧枝形成了循环,这意味着问题极有可能出在主动脉。 放射科和心脏彩超室专家根据主动脉MRA、心脏彩超等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确定小丽患有主动脉缩窄(导管后型)。
△CTA显示小丽腹壁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左); 主动脉缩窄(导管后型)(右)
微创介入“创造奇迹”,帮助她下肢动脉恢复跳动
王景峰教授介绍,小丽患的主动脉缩窄是胸降主动脉的局部狭窄。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7%-14%。 它可能单独存在。 ,也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畸形。 导管后主动脉缩窄是最常见的类型。
目前主动脉缩窄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近年来逐渐开展的微创介入手术。 目的是彻底缓解主动脉缩窄,重建畅通的主动脉血流通道。 外科手术包括缩窄部位的切除和吻合、主动脉缩窄成形术和旁路移植术。 然而,外科手术相对具有侵入性,长期随访显示,近11%的患者可能因再狭窄而需要再次干预。 同时,还存在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微创介入手术包括简单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球囊扩张的复发率高达27%,并且还存在血管壁损伤和晚期动脉瘤形成的风险。 该支架强度高,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能有效抵抗缩窄段的弹性回缩,预防和治疗动脉瘤、夹层等并发症,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适用于主动脉基本或完全成熟的患者。 首选策略。 经过团队评估,已经16岁的小丽身高、体重与同龄人相近,具备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的资格。
在王景峰教授主持的多学科会诊(MDT)上,来自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的专家一致推荐微创介入——支架植入策略为首选。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家属同意后,介入治疗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 医院器械科的同事们马不停蹄地抢购介入所需的特殊型号支架,最终顺利完成了术前准备工作。
△多学科会诊(MDT)现场
王景峰教授、聂如琼教授、林永清副教授等手术团队主要成员反复讨论确定了手术的具体细节,成功为小丽实施了手术。 术中造影证实,小丽降主动脉起始段局部狭窄,直径仅剩7毫米左右,上下狭窄处压力差达到10%。 手术过程中,14*28mm NuMed CP覆膜支架被准确定位并植入。 手术后,上下狭窄处的压差降至3mmHg,小丽原本不搏动的下肢动脉又开始跳动。
△团队为小丽植入覆膜支架
三天后,小丽完全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 此时,她的上肢和下肢测得的血压在123/左右,不再需要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专家指出,主动脉缩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如果缩窄长期持续,血压持续升高,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脑出血等严重心脑血管意外。 主动脉缩窄微创介入手术的成功实施,让一些先天性、复杂性大血管疾病的治疗“简单化”,以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为小丽这样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