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与睡眠医学中心潘继阳教授表示,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障碍常见的伴随疾病,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障碍及睡眠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2023 年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潘继阳教授呼吁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儿童睡眠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他们可能隐藏的潜在精神心理问题。
小赵(化名)今年15岁。 为了考入重点高中,她计划在初三前的暑假冲刺,提高成绩。 为此,小赵经常努力工作到凌晨五六点才入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来。 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习惯。
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学后问题就开始出现,小赵无法调整回正常的作息时间。 这期间,她尝试着早点睡觉,增加白天的体力消耗,但无论怎样,直到凌晨,她总是感到困倦,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完全无法应对一整天的工作。类。 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小赵每天几乎没有起床去上学。 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感到疲倦。 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 我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感觉无精打采。
家长带小赵到多家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正当小赵妈妈一筹莫展时,经朋友介绍,她和家人来到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睡眠门诊就诊。 在收集了小赵详细的病史、体动监测以及主客观情绪和睡眠评估后,潘继阳教授初步认为是“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因此建议小赵记录2每周睡眠日记后进行随访。 两周后的随访中,潘教授发现小赵的睡眠日记结果支持了诊断。
经过系统药物治疗和健康睡眠、生活方式指导,辅以定期心理疏导,小赵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也重新恢复了合适的作息时间。
青少年患病率为7%-16%。 该方法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
潘继阳教授介绍,延迟睡眠-觉醒时相障碍(DSWPD)又称延迟睡眠时相综合征、延迟睡眠时相障碍或延迟睡眠时相型。 医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中DSWPD的患病率为0.17%,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7%-16%。 睡眠日记和体动记录仪是诊断和评估本病最准确的主客观评价方法。
简单来说,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是指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都延迟。 这并不是小赵的本意。 事实上,她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患者有明显的入睡困难,但一旦入睡,睡眠质量和结构并无明显异常。患者的睡眠-觉醒时间通常延迟2小时以上。”赵女士周末不需要早起,每天睡到中午对她的心情和白天的学习没有影响,只有上学期间需要早起,她的生活节奏才受到严重影响。睡眠规律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时间一致,不需要治疗,但小赵初三的学习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必须及时干预。”
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睡眠健康教育、重新设定新的睡眠时间表、预定的光疗法和预定的褪黑激素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上述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潘继阳教授提醒,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警惕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如果发现问题,尽快到睡眠中心医疗门诊就诊,尽快明确诊断。
警惕孩子睡太多,可能是抑郁症引发的嗜睡症状
除了睡不好之外,还需要警惕睡得太多。 潘继阳教授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失眠与抑郁症密切相关,但睡眠过多也与抑郁症有关。
“白天过度嗜睡通常被认为是睡眠障碍或睡眠不足的结果。这种表现与多种睡眠障碍有关求医网信息,如失眠、睡眠打鼾、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不宁腿综合症,实际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与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有关。”
潘继阳教授指出,睡眠过多是抑郁症的非典型表现,多见于年轻人(
他提醒,儿童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不同。 儿童抑郁症的前兆可能不是情绪低落、悲伤、抑郁,而是焦虑、烦躁或非器质性躯体症状。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无端发脾气、情绪烦躁、莫名的身体不适等情况。
了解更多D: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AE标准)
A. 主要睡眠-觉醒时间与预期或要求的睡眠-觉醒时间显着延迟(患者或护理人员确认长时间难以在期望或要求的时间反复入睡或醒来)
B.症状持续≥3个月
C. 如果允许自然睡眠,睡眠质量和时间正常且与年龄相匹配,但仍然是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延迟。
D. 至少7天(最好14天)的睡眠日记或身体运动监测显示睡眠阶段延迟(监测时间应连续,包括工作/学习日和休息日)
E. 睡眠-觉醒障碍不能用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医学和神经或精神疾病、药物或物质使用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