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然而,如果这根导管在血管中断裂,不仅意味着切断了给孩子输送药液的“生命线”,更是在孩子体内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近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孙山全主任、黄静思副主任医师、徐伟斌副主任医师团队创新制定了手术方案。 医、外科部门完美配合,帮助基层医院成功为一名体重仅1.8公斤的早产儿进行脐动脉手术。 导管断裂手术是教科书式的“切除断头、保留血管、防止狭窄”的手术。
32周早产的路上,“生命通道”变成“生死题”
欣欣(化名)的胎龄只有32周,是一个极其稚嫩的婴儿。 她只有巴掌大小求医网,呼吸微弱,四肢柔软,皮肤透明。 出生后,她需要依靠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因为“胎龄早、体重低、病情重”,治疗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障碍。 医生需要利用脐动脉导管监测心脏血压变化,并进行血气分析,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 没想到,尽管小心翼翼,在救命脐动脉插管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并发症——脐动脉导管断裂。 当地医院影像检查显示,腹主动脉内残留一根约8厘米长的残管,末端位于第九胸椎上缘,随时可能随血流进入心脏,引发并发症如心脏压塞、胸腔积液、异物栓塞、心律失常、长期血栓、感染等,情况危急,需要尽快排除。
1.8公斤重婴儿动脉内径不足2毫米,传统方法遭遇“瓶颈”
据文献统计,此类并发症非常罕见且难以处理,国内外报道较少。 常规方法是通过微创介入取出异物,选择合适尺寸的血管鞘,连接圈套器,在超光滑导丝的引导下引导圈套器穿过动脉到达邻近断端的位置,然后在X射线成像下使用圈套器工具取回导管破损的残端。 股动脉穿刺是微创介入的首选,但欣欣的体重只有1.8公斤,股动脉内径也只有1.1毫米,细如发丝。 即使是最薄的鞘也无法进入其中,更不用说用圈套抓住它了。 。
唯一的穿刺通道是颈总动脉,但颈动脉内径为2.2mm,5F鞘管勉强能插入。 但脐动脉插管为3.5mm,即使抓住圈套器也无法顺利穿过5F鞘管取出体外。 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顿时把所有人难住了。 如何从这么细的血管中取出这么长的残端? 它还可以保护颈动脉免受手术后狭窄等不良并发症的影响吗?
内外合作,技术改进创新解决问题
经过远程在线会诊,孙山全主任团队进行了大胆尝试,创新技术,决定采用医手术结合的方式,切除孩子断端,保留血管。
第一步,黄静思副主任医师进行了颈总动脉切开探查手术。 为了防止颈动脉长期狭窄造成脑部供血不足,黄静思博士用薄如纸翅的生物补片缝制了适当大小的“香烟式人工血管”,然后将其分离出来。颈总动脉并缝好“人造血管”,与2mm的颈总动脉相连。 这个过程非常微妙。 缝制的“人造血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如果太小,就起不到“拓宽道路”的作用。 如果太大,将与患者的颈总动脉不匹配。 1小时后,患者血管畅通。 建立了一条新的动脉通路。
第二步,内科徐卫斌副主任医师介入,抓住导管断端。 手术过程中,使用圈套器将脐动脉导管和血管鞘带入同一空间。 利用圈套器快速、成功地抓住脐动脉导管断端,并成功将其拉出体外。
整个过程协调一致,一气呵成。 仅用了1小时20分钟,就成功“扫雷”。 心脏手术期间和术后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并且没有术后并发症。 徐伟斌医生表示,近年来,动静脉置管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导管相关并发症也时有发生。 比较严重的是导管松动、断裂。 由于脐部留置导管柔软细长,具有一定的韧性,松动后在心腔和大血管复杂血流的作用下会改变位置和形状。 如果导管移位进入心室,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 移位到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血管异物取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是心脏中心关节手术的成功案例。 这也标志着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团队介入技术的提升。 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本文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乐伟主管护师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徐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