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免费诊所网站)
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组长陈彦明教授在义诊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2.7%; 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甚至达到20%以上。 然而,糖尿病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及时干预。 希望通过这次义诊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在年轻人中呈流行趋势,了解危险因素并提前预警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 很多人都了解糖尿病,但他们对糖尿病的了解可能只是片面的。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必过于担心; 而有些人则认为糖尿病很常见,没什么大不了的。 得了糖尿病的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
事实上,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受损、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问题和足部溃疡。
另一方面求医网信息,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 年轻患者往往比中老年患者需要更长时间地忍受这种疾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疾病的进展,他们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占大多数,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在中学或大学里都可以看到糖尿病群体。”而这些年轻患者中,有一些在初诊时就已经发现了并发症,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对于这样的患者,一定要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进行生活方式改变的干预。控制糖尿病的药物还是很多的,总体来说药物的副作用也比较少。” 陈彦明教授指出。
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提前了解危险因素有助于高危人群提前预警并积极防控。
(陈彦明教授在义诊现场为公众提供建议和指导)
糖尿病危险因素:
1.有糖尿病前期病史,包括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兼而有之;
2、年龄≥40岁;
3、超重BMI≥24kg/m²(体重/身高平方)或肥胖BMI≥28kg/m²和/或中心性(中央)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有一级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病史,或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病症,如黑棘皮症的女性;
8.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L和/或甘油三酯≥2./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疗者;
10.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1.有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治疗。
及时筛查、早期干预、积极应对糖尿病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家族遗传背景,但即使在此基础上,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可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例如,超重和肥胖是许多危险因素中的可逆因素。良好的体重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即使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积极控制体重对于缓解病情也有很大的帮助。” 陈彦明教授说。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咨询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进行糖尿病筛查。 糖尿病的主要筛查方法是糖耐量试验。 操作方法是先空腹抽血,抽血后口服含75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饮用后1小时和2小时再抽血。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做出诊断。 通常可分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水平异常,但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病症。这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可能会进展为糖尿病,也可能会停留在糖尿病前期。”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最为重要,可以从科学合理饮食、加强锻炼、调整心态三个方面入手。” 陈彦明教授介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通过早期科学规范治疗、早期预防并发症,“爱糖人”也能与“糖”和平共处。 “目前,糖尿病的逆转比较困难,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糖尿病是可以缓解的,缓解的时间或长或短。患者在接受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后,有望实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陈燕明教授说。
糖尿病反应:
1、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结构,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瘦肉、鱼、豆类的摄入。
2.体重管理:控制体重,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 适度减肥,避免体重波动。 减肥的目的应该是“减脂增肌”。 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3.运动:运动有助于改善新陈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前进行安全评估。 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 形式多样的运动有利于增强运动的乐趣和依从性。
4、定期检查: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评估干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您还应该在家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登记。 做好血糖的自我监测和管理。
5、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饮酒,避免过量饮酒。
6.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7、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应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可通过医院公开课、公众号、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学习。
(义诊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