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11月19日,52岁的高先生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进行手术,高先生顺利脱离生命危险。
突发心肌梗塞时,我并没有认真对待,幸好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高先生是江西人,自认健康状况良好,从未做过身体检查。 11月19日晚上7点,他突然感觉胸口有拉扯的疼痛感,好像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在用力拉扯。 顿时全身大汗淋漓,左肢发软。 没有放射痛、恶心、呕吐、晕厥、心悸或气短。 高先生没有重视,没有及时去医院。
凌晨疼痛加剧,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五项心肺检查结果显示异常。
经过紧急会诊,心血管内科张永光主任团队判断高先生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立即让他咀嚼一包“心肌梗塞药”,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 医院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张永光主任团队为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栓抽吸+PTCA+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手术中从患者体内取出冠状动脉闭塞处的血栓
在血管造影过程中,医生发现高先生的左前降支动脉完全闭塞求医网报道,且闭塞段存在严重分支。 还有严重的血栓负荷,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放置这个支架成为了医生的难题。 面对这一系列复杂情况,张永光主任团队认真分析,精准操作。 最终,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在左前降支植入支架后,患者安全返回。 CCU(冠心病监护室)。
△手术前 △手术后
张永光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或大量出汗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躺下休息,避免情绪激动。 如果家里有急救药,比如速效救心丸,可以自己服用。 同时拨打120或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越早越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诊断出心肌梗塞甚至心肌梗死的案例并不多。”结果突然死掉,这种情况很少见。” 张永光说,“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肌梗塞往往更加危险,因为梗塞发病突然,而且侧支循环缺乏。”
了解心梗危险因素,做个“贴心人”
1.血管收缩
冬季寒冷的环境刺激人体交感神经,通过收缩血管减少热量散失来维持体温。 血管收缩还会增加血流阻力,导致血压升高。 这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增加了耗氧量,从而增加了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
2. 血液浓度和粘度
冬季,人们饮水量减少,血液浓缩,粘度增大,血流减慢,极易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引发心肌梗塞等血栓性疾病。脑梗塞。
3、心跳加快
冬季寒冷的环境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变化,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出现心肌缺血加重等问题。 此外,冬季容易发生流感和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会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改变饮食习惯,减少运动量
冬天,人们喜欢吃热的、高热量的食物来御寒。 同时运动量明显减少,导致血脂、血糖升高、体重增加。 这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使血液粘稠,形成斑块,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5.情绪波动
长期处于压力、焦虑状态,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养成良好习惯,避免给生活“添障碍”
1.注意保暖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 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室内要经常通风,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2、适度运动
运动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方法。 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一般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温进行调整。 一般以不出汗、不喘气、不惊慌为宜。
3.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一步。 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钙、镁、钾等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食品。 避免暴饮暴食。
4、补充水分
每天适当补充水分,以稀释血液,保持血液流动性,防止血栓形成。
5、按时服药
对于已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必要手段。 您应该遵循医生的指示并定期服用药物。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就医。
6、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的态度对于心血管健康也很重要。 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轻松,避免过度紧张、兴奋、愤怒等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