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我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你们细致、专业的工作解决了常年困扰我的行走困难和痛苦,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近日,越战老兵邹先生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送上了锦旗。 该院神经内科团队近日成功为邹先生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 医生操作小导丝治疗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合并嗜酸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的邹先生解决了多年的不适,“小伤口”解决了“大问题”。
△邹老师的感谢信
△先生邹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团队送锦旗
六十岁越战老兵健康亮红灯,反复头晕是血管闭塞所致
六十多岁的邹先生是一名“嗜酸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长期在风湿免疫科随访治疗。 木村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或皮下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 部分患者并发脑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邹先生因反复头晕、左侧四肢阵发性麻木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完整的头部MRI检查显示,患者大脑右侧半卵圆中心旁有多处陈旧性脑梗塞。 CT灌注检查发现脑部右侧中动脉供血区明显灌注不足求医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远离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存在慢性闭塞。 由于患者既往有木村病史,神经内科团队在治疗过程中协同风湿科、免疫科等多学科会诊,确认患者目前免疫功能稳定,排除因慢性右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的情况。大血管炎,与患者充分沟通,经过沟通讨论,决定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打通慢性闭塞血管。
△术前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介入团队也立即对患者病情和手术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颅脑灌注检查,结合高高分辨率血管MRI判断闭塞段血栓性质,制定介入治疗的详细保护策略,预测高灌注脑出血等手术风险并制定对策。
微导丝发挥大作用,医生精细操作打开生命线
“不用开刀,不用全身麻醉,一个小伤口就有效!” 医生的话让邹先生松了口气。 根据手术方案,神经介入团队在局麻下有条不紊地为邹先生进行了右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手术。 手术中,神经介入团队经过反复尝试,用微导丝成功进入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真腔,随后进行球囊预扩张、血栓抽吸、支架置入……支架就像一个“缓慢支撑长期闭塞血管的“小伞”。 团队欣喜地看到,邹先生原本闭塞的右侧颈内动脉及远端血管清晰可见,神经功能正常,干预成功。 经过积极配合术后管理和治疗,邹先生症状明显缓解,康复顺利出院。 返回医院复查时,DSA显示,邹先生右侧颈内动脉血流顺畅,支架就位,无狭窄,颅内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术后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及再通
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更多颈动脉闭塞患者将受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新光医生指出,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中风风险,改善认知功能。 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器械的发展和相应技术的改进,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以前有所提高。 但在慢性颈动脉闭塞的治疗中,需要选择正确的适应症、合理的治疗方案、精细的术中操作、细致的围手术期管理。 、部位、侧支循环代偿功能等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血运重建的成功率,改善颈动脉闭塞患者的颅内血流,造福更多患者。
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常出现头晕、反复短暂性脑缺血等症状,但部分侧支循环充足的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眼动脉栓塞或血流代偿不良的患者可出现反复出现的短暂性视网膜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眼部缺血综合征,表现为黑蒙、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如果继发慢性颈动脉闭塞的分水岭区灌注压明显下降,也会出现类似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如肢体偏瘫、失语等。 其他罕见的临床表现还包括不自主单侧肢体抖动、晕厥、头痛、面部搏动、认知能力下降等。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及时完成颈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就医。时间。
【专家简介】
杨新光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神经介入组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介入神经学组副组长、广东省脑血管病分会介入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神经病学介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医院协会脑卒中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青年导师中国脑卒中学会国际干预培训学院;
曾荣获中国神经介入青年医师手术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介入之声”急诊取栓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中国脑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年会2018病例挑战赛二等奖等多项其他奖项。 荣获2019年第五届“羊城青年医生”、2022年第二届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
以第一/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参与主编、翻译书籍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