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ka981 来源:ka981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以表扬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研发抗病毒新药成为可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之年,这一消息的发布给予正在与感染性疾病积极作斗争的国家和人民莫大的鼓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晓清教授、刘正印教授和周宝桐副教授对此发表的精彩点评——
这次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对发现丙肝病毒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0世纪40年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感染性肝炎有两种流传途径——粪口流传和血源性流传,后者可以造成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危害人类的血源性流传的肝炎病毒主要有两种——20世纪60年代由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发现的乙肝病毒,于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另一种是丙肝病毒,三位发现丙肝病毒的主要贡献者也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可以说,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发现对全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家们经过40年不懈研究,丙肝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治愈丙肝病毒患者的药物等均顺利应用于临床。目前虽然没有预防性疫苗,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已经可以被临床治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30年消灭病毒性肝炎,这仍需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及时发现丙肝患者并给予有效治疗。
丙肝病毒的发现及接续研究为人类战胜病毒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启示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面对重大科学问题,要原始创新、扎扎实实、深耕细作、连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停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提供制胜法宝。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结果,不停推动着社会发展,也一次次见证了人类与各类疾病作斗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对生命秘密的不息探索。
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发表至今,在其获奖名单中,似乎能发现一部人类与感染病的“战斗史”。
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发现了按蚊是疟疾的流传媒介,获得1902年诺贝尔奖;法国医生拉韦朗(Charles Laveran)发现疟原虫,获得1907年诺贝尔奖;美国微生物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发明的链霉素乐成“征服”肺结核,使美国每10万肺结核患者平均死亡188人的比率(1904年以前),下降到每10万患者仅死亡4人(自1953年起),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美国医生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萌发和流传机制,并在此之后乐成研究出了乙肝疫苗,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目前全球已有凌驾180个国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以此为基础的疟疾疗法,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00周年,医院的发展史也体现了协和人与感染病的斗争史。协和人对结核、回归热、鼠疫、疟疾、黑热病、伤寒、链球菌肺炎、风湿热、流感、各种病毒感染(包罗乙脑、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各类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感染病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如福斯特(Ernest Carroll Faust)、凯瑟尔(John. F. Kesse)、杨怀德(Charles W. Young)、李宗恩(Lee Chung-en)、钟惠澜、张乃峥、冯兰洲、王季午、莱曼(Hobart Reimann)、张学德、罗会元、丘福禧、李邦琦、王诗恒、王爱霞、盛瑞媛、邓国华、李太生……为协和感染内科在全球的高知名度奠定了基础。百年协和,一切为民,我们将乘着“迈向协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