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随着三伏天脚步临近,各地中医诊室预约冬病夏治的市民越来越多。“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自然界中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等多种致病因素,其中寒邪所导致的病往往发生在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病变,所以就叫“冬病”。中医说“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冬病”的特点体现一个是筋脉的拘急,一个是气血的不通畅。“夏治”是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理论,夏季择时施治,在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接纳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提升机体正气,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保定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谢占清介绍道,暑伏是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一段时间,这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最为流通,药性易达脏腑,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冬病夏治的传统方法有很多,包罗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等。近年来,科室在传统冬病夏治的基础上,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注重经筋的柔顺调达,经络气血的通畅,在传统穴位附近寻找条索、硬结、压痛明显的结筋病灶点,在穴位处先行针刺、艾灸、拔罐等治疗,起到松筋解结的作用,再进行贴敷,利用天时之阳热,艾灸之阳热,药物之阳热,三阳开泰,激发人体阳气,消除结筋病灶点,恢复人体自调节、自稳定、自平衡、自修复功能,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谢占清提醒各人,无论是防病还是治病,中医都讲究对症施治,“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用,更不能盲目跟风。一般适于虚、寒、里、阴病症,具体多为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经常性腹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风湿痛、宫寒痛经,后背发凉、怕风、阳虚型体质等。而阳虚火旺,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皮肤有破损者及两岁以下的儿童等人群,不宜进行治疗。在选择治疗之前,一定要让专业中医师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田媛媛 通讯员孙凝 梁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