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迅速、最明显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男人在身体、外表、行为模式、自我意识、沟通情感、人生观等方面逐渐从儿童的特征走向成熟。 接近成人。 这些快速的变化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嗜睡、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不良行为。 因此,青春期的男孩需要父母更加细心的呵护和呵护。
“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的儿子怎么会变得这么叛逆呢?” 42岁的李女士说,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让她脑子出了问题。 她说,儿子上小学时就很懂事,很乖,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从上了初中,她就仿佛变了一个人。 她总说自己在唠叨,多了一句话也说腻了,就摔门走了。 她越是反对,他就越反对。 在学校里,他的叛逆行为更加突出。 学校规定男生不能留长发,所以他拒绝理发。 结果,当他留着长发走进学校时,就被老师拦住了,让他把头发剪短,然后进校门。 他太好了,他去剃光头了。 看着父母、老师、同学们看到他这个样子的惊讶表情,他竟然嗤之以鼻,甚至还有一种得意忘形的感觉,仿佛自己打赢了仗一样。
其实,说孩子叛逆是不科学的。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崇尚个性的时期。 男生追求独立的特点尤为明显。 如果父母忽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冲突就难免产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知道一切都是徒然,渴望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 他们正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时期,有些事情不愿意告诉父母,而父母干涉和喋喋不休的太多。 唠叨总是会让他们感到无聊。 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孩子的这一特点,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适得其反,导致父母说的话孩子不听就是错的,说对的孩子也不听。 相反,给孩子具体的帮助和建议,而不是说教。 比如可以教孩子做他不会做的数学或物理题,或者给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具体建议等等。另外,在情感上,我们要贴近孩子,多带他们去感受。出去玩,但我们一定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让他们选择去哪里玩等等。
一位母亲带着16岁的儿子来找穆心怡咨询,称儿子最近不敢出门。 经过询问,穆心怡发现男孩总是偷偷看女人的胸部,他感到内疚,尤其是在夏天,大多数女人都穿得很单薄。 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睛,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但面对孩子的迷茫和冲动,家长不知道如何解释,甚至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 除非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他们不必寻求专家的帮助。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神秘甚至崇拜。 早恋和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在家里,很多家长却装作不知道,从不与孩子沟通。
男孩在13岁至14岁左右就会出现遗精。 由于生活条件良好,营养丰富,有的男孩在11岁时就可能出现遗精,这是男孩性成熟的标志。 性功能的激活引起心理上的重大变化,出现性意识,如性梦、对异性的向往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家长应及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 如果父母忽视对青春期男孩的身心指导,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些孩子可能会认为遗精、性冲动、手淫是可耻的,会不断地责备自己。 有些男孩还可能会感到恐惧或内疚,这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性心理。 也有一些男生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性知识。 如果他们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摆脱痛苦,走出心理阴影; 如果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法,他们可能从此就会误入歧途。
15岁的小青是班上一个特殊的男孩。 虽然个子更高,看起来更壮,但说话很“娘娘腔”,动作飘忽不定。 他走路时喜欢扭动屁股。 。 前段时间,班级组织了一场游戏。 他觉得背包太重了,累坏了,就偷偷地哭了。 后来,同班的一个女生主动帮他拎书包。
男性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意识”的错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在一些家庭中,父亲的教育是缺失的。 许多男孩是由母亲、祖母、奶奶等女性抚养长大的。 目前,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女性。 由于周围没有男性榜样,他们很自然地模仿周围女性的行为。 此外,对于男孩来说,父母的“安排”和过度溺爱也可能导致他们的男性特征消失。 男孩和女孩对世界的看法截然不同。 女孩往往通过敏锐的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而男孩则通过冒险的行为来感知世界。 如果父母总是阻止男孩通过冒险来探索世界,那么男孩通过冒险和动手来认识世界的特点就会消失,男孩变得有点“娘娘腔”的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男孩比女孩高,但不正确的性别教育会让他们成为“弱势群体”。 因此,家长必须对男孩的性别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男孩的性别应该得到尊重,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特殊喜好,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性别教育。 例如,父母将男孩当作女孩抚养,因为他们喜欢女孩。 其次,父亲必须承担男孩的教育责任。 在某些时候,父亲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男孩什么是真正的男人。 第三,男孩不应该被宠坏,要培养男孩勇敢、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