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公立医院儿科看病难:公立医疗和民营医疗资源配置博弈

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医疗   和睦   医院   医师   医生

2023-11-20 10:03:28 

医院是众生的聚集地,也是故事和事故经常发生的地方。

诊所外一对怀抱婴儿的年轻夫妇不顾周围人的目光大声争吵; 一位满脸疲倦的年轻妈妈在饮水机前艰难地抱起宝宝,准备奶粉。 挂号机旁边一位焦急的奶奶询问工作人员高烧如何治疗,孙子就挂号了。 大厅里传来婴儿的哭声,让本来就吵闹的环境变得更加喧闹。

在小儿内科门诊门口,一位怀里抱着5个月大婴儿的年轻妈妈告诉21新健康记者,“上周日我提前两天预约了,只能来这里看病”。今天早上就诊,那天很难预约到。” 关于。”

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半小时就会发布一批号码,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抢号”。 不过,记者尝试分别于8:00和8:30在一楼大厅挂号机挂号小儿内科,但未成功。 注册就相当于“闪杀”。

这是全国公立医院儿科救治难的一个缩影。

但在13.2公里外的广州和睦家医院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下午2时30分,新健康记者21人来到海珠区这家私立医院。 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儿科预约较多,广州大道和睦家诊所只能预约到下午3点50分,而海珠区和睦家医院只能预约到下午5点。 如果情况紧急,可以立即做出安排。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感冒或发烧,可以打电话给全科医生,无需等待。

在中产阶级消费能力较强的地区,和睦家这样的高端医疗机构越来越受欢迎。 公立医疗与私立医疗之间的资源配置博弈一直存在。

01

公立医院儿科的“老问题”

看儿科医生很难,全国各地也不是这样。

在长沙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两岁孩子的母亲王静(化名)向21新健康记者回忆,“2018年冬天,流感爆发,孩子发烧了。高达39度,我带着女儿去湘雅医院急诊科,却被告知需要等4个小时,而且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等票。”

“孩子的体温已经39度了,如果再等四个小时,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王静焦急地对护士说道,但护士说,等待治疗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高烧的孩子。

无奈之下,王静带着女儿前往当地另一家私立医院紧急救治,等待的时间也短了很多。 后来孩子的烧渐渐退了,也没事了。

4月9日下午,21新闻健康记者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这里的情况比儿童医院好多了。 等待就诊的家长告诉记者,由于号码已经全部取完,所以下午人会相对较少。

“现在只能去急诊室挂号,但急诊室的等待时间并不确定,如果是感冒、咳嗽等小毛病,医生也不会太重视。” 该家长补充道,“要提前一天去报名,或者早上7点左右就占60%左右。如果想去专科学校,至少需要提前三四天预约。” ”。

终于轮到我去看医生了,不过只花了两三分钟就结束了。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伟明表示,每个儿科医生8小时工作时间要接诊60-80名患者,甚至更多。 因此,分配给每个孩子的平均时间较少。

“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成为公立医院儿科的痛点。 喧闹、拥挤的人群,检测、缴费的长队,让很多家长心力交瘁。

儿科医生短缺是儿科挂号难、就医难的根本原因。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周建国说:“儿科医生的短缺是我们工作量大的最重要原因。”

《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儿科门急诊人次达4.976亿人次。据统计,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是其他医生的2.4倍,平均每年出院人数是其他执业医生的2.6倍。

据2017年5月发布的《我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超过20万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仅约10万人。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新生儿数量快速增长。 国家卫健委直属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表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预计2018年出生人口在15人之间。百万和一千六百万。

新生儿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儿科医生数量的缓慢增长或几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 到2011年,我国儿科医生人数在15年间仅增加了5000人。 中国每年有80万名医学生毕业,其中只有2.2万人成为医生,只有300多人成为儿科医生。 差距越来越大。

02

儿科医生“留不住他们”

医学生中流行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去儿科”。

在业内,儿科也被称为“哑巴科室”,因为孩子还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医生的诊断风险很高。 加之薪酬低、医患矛盾、工作量大等原因,公立医院普遍存在“招工难”。 人很容易迷失”。

这并不是儿科医生短缺第一次引起关注。 近日,医学新闻纪录片《在地球上》第二季第八集的儿科医生专题再次让儿科医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朱月牛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她的搭档老张也和她一起工作了十年。

“老张医术很好,勤快认真,从不找别人麻烦。” 朱月牛说,“儿科医生的待遇一直不高,工作强度很大,但老张却很少抱怨。”

“他不抽烟,不喝酒,是我们女人心目中的‘男神叔叔’。” 但这位被全科室称为“男神大叔”的老张却辞去了工作,去了一家私立医院。

“在我们这样的教学医院,学历很高,但老张是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较少,”朱月牛坦言,“他自己都觉得没有希望了,如果挤不进去进入这洪流,你就会离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朱晓东也感慨颇多,“我们医院儿科成立以来,已有5名医生4名。很多年前了,老张可以给我戴呼吸机,可以做气管插管。” 他们可以进行血液净化、ECMO 和血浆置换。 但我们的制度意味着这样的人看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

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我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10.7%。 其中,35岁以下医生流失率为14.6%,35岁至45岁医生流失率为11%,45岁至60岁医生流失率为6.8%。

逃避已经成为很多儿科医生心中挥之不去的普遍想法。

老张走后,朱月牛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

“我去其他地方咨询时,看到其他医院很漂亮,但也缺儿科医生。今年招人时,我们科室有8个名额,但只有1人报名。” 朱晓东坦言,“但为什么我不能随便招人?来支持我?因为如果医生的决定出错,就会有人死。”

03

中高端医疗机构“分得一杯羹”吗?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国内先进的医疗资源,但说到“挂号难”的问题,一线城市也有烦恼。

以广州为例,目前常住人口约1490万,户籍人口约928万。 21新健康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网站查询到,截至2017年,广州市共有医院243家,其中三级医院58家,全国百强综合医院9家; 每千人床位数为6.22张,执业人数(每万人拥有助理医师3.43人、注册护士4.53人、全科医生3.47人)。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医疗资源更加紧缺对于1200万常住人口来说,深圳只有84家公立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7家,三级医院18家,而广州不仅要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患者的需求,还常常分担深圳的医疗压力。深圳。

公立医院的数量,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这也造成了很多公立医院尤其是儿科的“看病难”问题。 对于已经完成一定财富积累的中产阶级来说,中高端医疗市场的蓝海仍有待挖掘。

界定谁属于中产阶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据智联招聘与吴晓波频道联合发布的《2017年新中产调查报告》显示,从新中产的收入和资产水平分布来看,净收入(扣除各项费用的家庭净收入)在10万-50万之间,可投资资产为20万-50万。 一万到五百万,他们是新中产的中坚力量。

就深圳而言,尚无中产阶级数量的相关统计。 但据估计,深圳家庭年收入在200万以上,甚至1000万以上的人约有10万人。 这部分人群已成为中高端医疗机构服务的主要群体。

从全国范围来看,New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测算,2017年我国中产阶级规模达到2.458亿,预计到2020年,在强劲经济的带动下,这一数字将达到7亿,而中产阶级将占总人口的48%以上。 其中,80后成为主力,90后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他们的观念在转变,消费在升级。 说到医疗服务,除了医生的医术之外,医院的服务环境也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正是因为公立医院的上述痛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产阶级开始将目光转向中高端私立医疗机构。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一代父母的育儿理念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也体现在儿童医疗上。 他们往往愿意为儿童的健康和医疗舒适度支付更多费用。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高端医疗一方面能够体现医生价值,另一方面与公益医疗相辅相成,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家庭主妇张英(化名)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也是和睦家医院的会员。 前段时间,孩子一直咳嗽,她担心是肺炎,就带孩子到广州越秀区和睦家诊所就诊。

谈起在和睦家看病的经历,张颖向21新健康记者感叹,“在和睦家最大的感受就是服务好,医生的治疗时间至少在30分钟,不像公立医院,看孩子要花几分钟,医生会很烦躁,另外,这里的医生不会讲严重后果,他会分析病情的双方,不会过度治疗,不会开更多的药。不应该这样规定。”

和睦家是中国高端医疗的代表。 已在全国7个城市开设了20家诊所和医院。 21新健康记者在广州和睦家医院候诊区看到,医院装修风格以卡通图案为主,还有黄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环境温馨。 一楼还设有茶点区。 与喧闹的公立医院相比,和睦家医院的医疗环境舒适得多。

同样,高质量的服务对应着更高的价格。 张颖告诉记者,今年她两次带女儿来和睦家,都是因为感冒、咳嗽等小病。 两次出访费用分别约为1800元和1500元。

记者了解到,广州和睦家儿科初诊费为1200元。 加入会员后,12岁以下儿童需缴纳会员年费600元,12岁以上儿童需缴纳会员年费1000元。 门诊费用和其他检查费用可享受20%的折扣。 北京的会员费为12岁以下儿童每年1000元,12岁以上儿童每年1600元。

一方面,高额费用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减少了就诊人数; 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中产阶级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此外,和睦家较高的诊疗费也结束了依靠药品支撑医疗服务的局面。 据了解,和睦家医院的药品比例一度低至10%。

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多大?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3000万至5000万人对高端医疗服务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每年都在增加。 高端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25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20亿元。

以广州和睦家儿科为例,21新健康记者了解到,每天约有7名儿科医生(其中门诊3名、医院4名)负责治疗患者。 记者粗略计算发现,除去急诊室的孩子,按照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计算,医院每天接诊的孩子数量约为102名。按照每人1500元的最低看诊费计算(包括检查费、(医疗费)),那么每月最低流动金额大约是450万左右,实际金额会更多。

广州看儿童的医院排名_广州哪个医院看儿童_广州去医院看儿童

而以和睦家为代表的老牌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背后有多年培育的高端品牌支撑。 它们的价格很高,而且总体而言,它们迎合的人群很窄。

公立医院挂号看病难,但在高端医疗机构消费相对痛苦。 我应该怎么办?

因此,许多无法承担高端医疗费用且受公立医院短板限制、希望获得更好服务的用户成为了中高端医疗机构的目标。 这里的价格博弈似乎也更加激烈。

近年来兴起的专注儿科的中高端连锁医疗诊所不在少数。 例如,钉钉儿科、妈咪知道、维尔诺儿科等已逐渐在不断崛起的中高端儿科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诊所和门诊多,医院少。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诊所的投资成本较低,需要的医生较少,审批也比医院更容易。 不过,该诊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接待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较严重的患者,需要转诊治疗。

随着中高端连锁儿科诊所数量逐渐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优质服务的汇聚,优质医生资源成为提高诊所竞争力的关键。 多点执业、分级诊疗也为公立医院医生逃离体制提供了条件。 多位医疗投资人向21新健康记者表示:“在中高端医疗领域,国内各个细分领域都有一些相对先进的运营尝试。但医疗机构能否克服盈利痛点和可持续经营问题仍然是每个人的事,是进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医疗消费升级,结合优质医疗资源和完善医疗服务的中高端医疗机构儿科作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新兴中产阶级。 只需要”。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