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平战结合”,时代特色。
历史上,随着抗菌药物与疫苗的发明,人类曾自认为已彻底战胜了感染性疾病。但随着日趋严峻的耐药菌感染问题接连出现,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新考验,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感染科的建设在当下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
2022年08月12日,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感染病高峰引论坛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以“感染病学的学科建设:现状与挑战”为主题,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现状,以及感染科在新时代配景下的困难和挑战,而且从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体系构建方法。
01
感染病学科的定位
我国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前,感染学科重点关注感染病的诊治工作,如SARS、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感染等。
李太生教授表现,在1980年建立之初,中国各种各样的传统感染病(包罗肝炎、结核等疾病)肆虐,所以感染性疾病是其时感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感染科重点关注的疾病。随后,老一代专家开始关注感染科的转型问题。
在2002年的全国感染病年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和寄生虫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意味着今后以后全国的感染科医生不但要面对传统感染病,还要面对新兴突发感染病,同时也要面对细菌感染、院内感控、耐药、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的诊疗。
2012年,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要由感染科医生在内的医生到场。李太生教授指出,我们要明确感染科的业务范畴包罗哪些,不但要继续关注肝炎、肝硬化,也要注重细菌真菌、院内感染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同时,感染科医生应该思考如何构建人才队伍,使更多的年轻才俊来投身感染病防治。
另外,感染病科要实现从感染病学到感染病学的转变,必须主动负担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注艾滋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相关感染,并担起做到新发突发感染病的早发现的责任。
02
感染病防控面临的问题
李太生教授说道:“我们现在面对感染病仍然承袭着传统的三早计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过去三年针对新冠肺炎抗疫,我们正是靠依靠三早计谋以及隔离、预防、人物同防、研发新冠疫苗等政策,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李太生教授也表现,这种防控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影响,同时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未便。另外,新冠疫情也袒露出了感染科体系的种种问题,包罗综合医院硬件条件不敷、专科医院软件实力不敷、人员调动机制和应急预案不完善、各级医院与CDC的功能划分不清晰等等。
李太生教授提出:“面对这些种种问题,感染病学会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界代表,有责任有义务来和各人一起讨论,在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感染科医生应如何‘平战结合’地面对新冠之外的其他新发感染病?‘大感染’学科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03
“平战结合”体系如何构建
关于“平战结合”体系的构建,国内没有范本,但国际上的已有体系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要构建“平战结合”体系不可忽视以下四点内容:
平战结合网络建设:
综合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相结合,兼顾地理位置、实体容量;
平时发挥医疗互助,以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与感染病专科医院防护优势互为医疗增补;
战时依次按需启动应急状态,集中诊治及信息分享。
(2)
实体建设
完善各网络点中综合及专科医院的实体建设,发热门诊及感染病缓冲病房常态化;
使之符合新发突发感染病诊治中“有一定诊治容量”的哨点功能。
(3)
人员组建及培训
组建各网点单元“平战结合”多学科合作团队,将院感监测、抗生素管理、感染病防控培训常态化通例化;
制定和规范战时启动序次及方案。
检测能力建设
关键网点病原检测能力建设,建立相应级别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网络,从源头上实现早期识别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新疫情的能力。
04
“大感染”学科的建设理念
李太生教授介绍道:“在过去4年,我们通过组织骨干培训、下基层活动,整体上提高了感染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两年前武汉抗疫的时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总体来说感染科医生的知识面偏窄,综合能力仍然不敷,所以我们需要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定位,发挥优势、弥补不敷。”李太生教授认为,感染科的建设要实现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转变,从而提升诊治水平,使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治疗:
突发感染病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公共卫生责任
病毒性肝炎和肝病诊断和治疗——巩固和发展
细菌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重视和提升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学科引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主导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到场和业务支持
免疫抑制人群感染(艾滋病)——重视和提升
总结
李太生教授回顾感染病学科建设历史表现,在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感染科医生应“平战结合”地面对新冠之外的其他新发感染病;在未来,感染病学科需要根据“大感染”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专家简介
李太生 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清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医学工作42年,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制定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
《CID》与《AIDS》中文版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感染病杂志》和《IDI》杂志副主编
获吴阶平医学药学创新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新冠肺炎临床组国家级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在武汉坚守81天
本文首发:医学界感染频道 本文审核:李太生教授 本文整理:医学界会议记录组 本文编辑:章丽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答应和包管,亦不负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禁绝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接纳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