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3月22日,我院消化内科乐成为一名女性患者完成了全小肠贯通式检查。该患者胃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但表现有反复腹痛的状况,为了排除小肠患有疾病的可能,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了接受小肠镜检查。
为患者实施操纵的是刚从北京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进修回院的彭清海医生,在消化内镜室李水燕和张静的紧密配合下,他顺利完成了此次高难度的全小肠镜检查,消除了患者心中的顾虑,同时也标记着我院消化内科内镜技术再次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01
/ 双气囊小肠镜破解检查难题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器官,上端与幽门相连,下端与大肠相接,成年人的小肠有5-7米,约占消化道的3/4,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由口、咽、食管、胃、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罗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组成。
现在运用得较多的胃镜、肠镜的检查范围并不能覆盖整个消化道,好比胃镜只能检查到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而肠镜只能检查到大肠。
小肠由于其蜿蜒狭窄、柔软灵活的复杂结构,恒久以来国内很多地区都缺乏精准的检查手段和成熟的技术经验,大多数医生只能退而求次,选择小肠CT、小肠MR、造影等传统方法进行检查,甚至开腹探查。但是以上方式均存在着诊断阳性率低、定性与定位禁绝确等缺点,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率非常低,而且无法尽早发现。
因此,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02
/ 技术成熟检查结果可靠
很多患者因为缺乏精准的检查手段,使得小肠疾病无法尽早发现,导致病情迁延日久而愈发极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发展,电子双气囊小肠镜的“横空出世”为消化内镜医生突破诊治盲区提供了“利器”,使得小肠疾病诊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我院消化内科在主任杜志强、副主任周祥荣等专家的领导下,紧跟学科发展最新潮水,深耕内镜诊疗领域,积极组建团队攻关小肠镜技术,主治医师赵伟、主治医师彭清海、医师付彪、主管护师王锦等多名医护人员分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等医院进修深造,熟练地掌握了小肠镜技术。
目前,依托业内先进的双气囊小肠镜(DBE),我院消化内科在成都东部地区能够较早地独立开展小肠镜检查。 双气囊小肠镜就是诊断小肠内疾病的开拓性技术进步,该技术起源于日本,至今仍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尺度”。其具有视野广、图像清、进镜深度长等特点和优势,可对小肠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不但可以对不明原因的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可疑小肠疾病进行检查诊治,还可实施内镜下活检及小肠息肉切除、狭窄扩张、异物取出等相关治疗项目。
彭清海医生表现,在小肠中操纵内镜对医生和护士的要求比力高,需要掌握娴熟的内镜技术,双气囊小肠镜(DBE)是在原先的推进式小肠镜外加上一个顶端带气囊的外套管,同时也在小肠镜顶端加装一个气囊,使得内镜操纵更加复杂。
科室主任杜志强表现,小肠镜检查时,既可以选择从口腔进入,也可以从肛门进入,甚至可以“双管齐下”,经口和经肛对接,这样一来,整个小肠的情况都能尽收眼底。
03
/ 小肠镜“火眼金睛”察疾患
彭清海医生表现,小肠镜直视下进入肠腔后,先将内镜气囊充气,使内镜头部不易滑动,然后将外套管沿镜身滑插至内镜前部,随后将外套管气囊充气,内镜、外套管与肠壁已相对固定,然后缓慢拉直内镜和外套管,缩短肠管,接着将内镜气囊放气,缓慢循腔进镜直至无法继续进镜,再将内镜气囊充气,使其与肠壁相对固定,并同时释放外套管气囊,外套管沿镜身前滑。如此重复上述充气、放气、推进外套管和向后牵拉的操纵,对深部小肠也能进行彻底检查,同时可在直视下完成小肠手术后吻合口探查、镜下活检及治疗的一系列操纵。
案例1
∨
65岁的刘先生因反复黑便曾多次在外院接受治疗,接受胃肠镜检查后均未发现明确的出血部位,也未能明确出血的原因。2023年7月23日,刘先生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接诊医生考虑为小肠出血,有空肠病变的可能,于是建议其接受了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
经过检查后不出所料,在其空肠中段发现了一个约2cm巨细的粘膜下肿瘤,且中央还有溃疡,诊断为空肠巨大间质瘤伴出血。手术治疗后,刘先生恢复状况良好。
案例2
∨
49岁的黄女士因腹痛、腹泻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于2023年12月7日入院接受检查,最终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
经治疗后,黄女士的肠梗阻状况明显好转,随后她接受了经肛小肠镜检查,发现自己的回肠有多处溃疡以及狭窄的情况,医生考虑为克罗恩病(CD),并在内镜下进行了活检采样。最终的检查结果证实,黄女士的小肠确实患有克罗恩病,接受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后,其病情很快便得到了缓解,并康复出院。
04
/ 高难度操纵 彰显技术实力
杜志强主任表示,小肠镜常用于检查原因不明且怀疑小肠病变的消化道出血、小肠克罗恩病、不完全小肠梗阻、疑有小肠器质性病变者。如:小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泻、多发性息肉症候群等。然而,与其他消化内镜技术相比,小肠镜显得较为“冷门”,这固然不是因为小肠检查不重要,而是因为小肠镜操纵难度很大。
小肠全长约5~7米,结构非常复杂,九曲十八弯,在这样的“迷宫”中操纵内镜非常困难,极有可能因操纵不妥使内镜在小肠内打结导致穿孔。因此,目前省内能够独立开展小肠镜技术的医院并不多,我院消化科在既往成熟内镜治疗的基础上突破诊治盲区,在成都东部地区较早独立开展了小肠镜诊疗技术,再次彰显科室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深厚技术实力。
05
/ 年消化内镜诊疗超三万例
我院消化内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设立有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科室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黄疸的鉴别和治疗、胆胰疾病内镜诊治、胃肠早期肿瘤微创治疗、阑尾炎内镜治疗、炎症性肠病(IBD)、幽门螺旋杆菌诊治等方面尤为见长。
科室在区域内较早开展了各种内镜下治疗项目,如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内镜下局部切除术,各种病因引起的食管贲门狭窄及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放置食管支架、复杂食管和胃异物取出、胃肠道息肉内镜下摘除、消化道早癌ESD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POEM(经口内镜食管扩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内镜下组织胶联合硬化剂治疗等,并在省内较早开展了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内镜下胆总管取石和超声内镜项目。
2023年,科室开展各类消化内镜诊疗逾3万余例,整体技术实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文丨消化内科 王飞
PREVIOUS REVIEW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