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付平教授:“互联网+”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华西肾脏内科专家门诊)付平iga,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7-01 17:34:52 

 

导读:

慢性肾脏病(CKD)因不停攀升的高患病率和高发病率,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CKD患者一旦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须恒久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花费昂贵。目前,CKD患者仅有极少数时间得到肾脏专科医师的劈面指导,绝大部门时间依靠自我管理和照护。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互联网+”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将领导各人来看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的真知灼见。

中国CKD负担极重

付平教授指出,CKD作为我国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患病率高:资料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6.975亿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其中,近三分之一CKD患者在中国和印度,患病人数分别为1.32亿和1.15亿。我国成年人平均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患病率(18.3%)居首位。

(2)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KD一旦进展为ESRD,其死亡风险为正常肾功能人群的10~20倍。据统计,仅在2017年,CKD造成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达120万人(全球死因第12位)。

(3)CKD及ESRD发病率连续攀升:我国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患病负担极重,糖尿病已跃居我国CKD首位病因,都会居民中以糖尿病为原发疾病的CKD患者高达32.7%。据统计,在2019年我国血透人数已达71万人。

(4)高卫生医疗支出:据2015年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年报数据,透析患者医疗总支出为4.29亿元(76.6%由医保支付)。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仅占所有医保患者的0.16%及0.02%,但占医保总支出的2.1%和0.3%。肾功能正常或轻度下降的患者占全体CKD患者大多数。若将这部门患者进行有效恒久管理,延迟进入透析的时间,将极大水平节省医疗卫生资源。对于CKD这一庞大患者群的管理,若能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将极大提升慢病管理效果、有效减轻卫生负担。

我国CKD慢病管理模式存在不敷

付平教授认为,CKD因其恒久性、逐步进展性、多危险因素性及不良预后性,需从早期筛查、防治、控制并发症、减缓肾功能恶化、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等各方面恒久进行干预。早年无充实的CKD(尤其是终末期透析患者)的费用数据、卫生经济学数据支撑,导致CKD慢病管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工作内容繁杂、耗时长,有多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

(1)CKD患者候诊时间长但咨询时间短,导致患教知识普遍欠缺、患者多存在不适当生活方式及用药;

(2)整体管理模式规划尚欠缺,医疗资源分配应用欠合理;

(3)大多的CKD管理模式将重心放在医疗干预,而非预防;

(4)CKD患者的用药处方复杂且收效欠佳;

(5)CKD患者得到的多为应急治疗而非恒久关怀;

(6)血液透析中心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公开服务评价系统;

“互联网+”在CKD管理的应用现状

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智慧就诊、支付、诊断和随访模式十分常见,付平教授对“互联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述。

01智慧化诊断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诊疗中,体现出较高的诊断及预测效能。相较于人工观察,计算机算法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更能识别精细微小病理改变。自动评估过程能有效节省人力,基于病理诊断的大样本研究,因此具有可行性。在预测肾功能衰退上,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较传统的病理学评分系统的病理评估结果在预测CKD患者肾脏生存率、肌酐水平及尿卵白等指标方面体现更优。同时该算法可更准确地识别CKD患者的个体特征,利用整合的CKD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库和现有技术,我们还可以识别CKD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前进行干预,从一级、二级预防层面早期干预CKD的发生和进展。目前肾脏病领域预测的方法主要为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及贝叶斯信念网络,利用以上方法的绝大多数研究能够以高敏感度、特异度预测肾衰竭事件。

02规范化随访

从临床随访数据库构建的角度看,当前CKD智慧随访模式仍存在以下短板:(1)APP种类繁多,相互存在竞争关系,医生仅有检察自己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