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一名28岁女性,曾在一家火锅店担任服务员。 一年前,她开始频繁夜间咳嗽。 特别是一个现象是,患者一躺下就开始咳嗽,甚至咳个不停。 就这样,患者我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求医之路。 我接受了包括肺部CT在内的各种检查,没有发现我的肺功能有问题。 患者也尝试了多种药物(包括麻美),但都没有效果。 后来,今年2月、3月,患者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遂来到杭州市一家三级医院就诊。 肺功能检查显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舒张压试验阳性”,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接受信必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后来我又去了上海一家三甲医院,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计划略有不同,但症状依然没有缓解。
2019年8月,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短,被送往急诊室。 血气结果为pH7.216,二氧化碳分压58.3mmHg,氧分压。 由于严重呼吸困难,患者立即插管。 ,以及全身激素的应用,终于把病人带回来了。
上图为患者住院期间的数据。 遗憾的是,出院小结中没有提及治疗过程和使用的药物。 我确实感觉我们大医院的临床工作还不够细致。
此后患者病情持续波动,有时会胸闷到无法呼吸,但几天后就会减轻、缓解,一直采用吸入药物。 就在前几天,患者咳嗽、胸闷的症状再次加重,这次她选择来我院就诊。 我们再次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关注患者的用药方法。 原来她用药方法不对。 也就是说,在使用的九个月期间,患者没有吸过药,也没有吸过药。 也就是说,没有给予真正的治疗。 当我了解到这个情况时,我有一个感受:
为何如此? 怎么会这样?
我特别能理解大医院医生忙碌的场景。 他们每天要看七十个、八十个甚至一百多个病人。 身体和精神上都感到疲惫不堪,这是非常痛苦的。 有时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被忽视了。 结束了。 但这位患者已经去过医院多次了。 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怎能不考虑错误用药的重要原因呢? 结果,患者的气道炎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后出现哮喘急性发作。
哮喘难以解释的是与患者体位有关的咳嗽症状。 病人仰卧时咳嗽非常明显,我的第一印象是鼻后滴流综合症。 然而,当我反复询问患者是否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时,患者明确表示没有。但患者另一个突出的临床症状是喉咙发痒,有粘液粘连感(患者表示喉咙感觉像有胶水粘着一样),这进一步支持了鼻后滴漏的诊断。 于是我进行了咽部检查,发现患者咽后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分泌物。 那么第二个问题,我就问患者在诊治的这一年里有没有医生看过他的喉咙。 结果他只看了一次喉咙,其他时候都没有。
出色地! 令人颇为无奈和悲哀的是,当我们的医生面对慢性咳嗽的患者时,为什么没有人做这样的基础检查呢?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就让这样一个简单的疾病消失呢?
由于患者在外院检查时发现气道内有粟粒结节,我们重新用支气管镜检查,管腔通畅,管壁光滑,无任何异常。 我推测这实际上是支气管哮喘管壁上附着夏比晶体的表现。
了解这些所谓的“疑难病例”后,我不禁感叹,我们很多临床医生工作不扎实,不注重临床细节,导致了很多不应该的患者疑难案件变成“疑难案件”。 。 希望这样的“疑难杂症”少一些。 这就要求我们的同事工作更加细心、耐心,并有遵循准则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