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求医网

中山一院东院全体医务人员始终坚守岗位迎难而上

编辑:求医网      来源:求医网      护士   急诊   护理   患者   坚守

2023-12-14 07:02:05 

“虽然我感觉鼻孔被水泥堵住了,喉咙像被刀刺了一样,但看着同事们纷纷倒下,我的症状还算可以忍受。尽管我有一些胸闷和哮喘,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希望能给更多部门调度的余地!”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急诊护士范宝霞身上。 23日晚下班时,她感到胸闷难忍,赶紧检查了心电图和血液生化。 结果出来后,她吓坏了周围的护士长和同事。 我浑身冒冷汗。 原来我已经出现了低钾、脱水等症状,甚至报告了危重水平。 我真的需要休息了! ▲范宝霞上班前鼓励自己。 正是带着这样的干劲和心,她在东院急诊科坚持了下来。 对此,急诊科护士长熊杰表示:“从10日开始,就有同事感染新冠病毒发病。到12月中下旬,急诊科护士几乎全部被感染。但听说没人上班,她们都坚持早点回来,有的护士长负责从早到晚的全天护理安排,有的护士甚至怀孕5个月,直到生完才休息。宫缩、腹痛,我刚请了三天假,就回来抢救危重病人,有的护士带病回来,第一天上班就差点晕倒,真的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和决心,才坚持了下来。 ”。 反观急诊科护士长何瑞琼,平日健康状况良好。 情况不太好,但她只休息了4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她干脆就睡在科室里,以便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她说:“现在真的不容易,急诊科的护士长都崩溃了,我有点累了。” 情况好一点后,我不顾身体不适回来协调各种排班、检查等,每天看着排班表,心里发愁。 已经好几天了。 我无法在上半夜之后安排下半夜的轮班。

▲何瑞琼紧急联系协调患者检查。 刚刚从急诊室走出的陈洪武,神情疲惫。 他说,“2020年以来,我们迎难而上,咬紧牙关,坚持完成支援定点医院转运和120例转运任务。” 特殊班级和其他政府规定的任务。 当这波疫情袭来时,急诊科和发热门诊21日就接诊了710余名患者,几乎比平时增加了6倍,达到了就诊人数高峰。 在东院教职工党支部的部署和支持下,东院统一调配人力和优惠资源。 在执行院长黄海伟、副院长唐保东的指挥下,医院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陆续赶来支援。 多亏了这些,一个医生休息2-3天就主动回来上班,还能坚持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 ▲陈洪武有序核对患者病历,及时调整病房管理。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非战斗减员”不断,东院教职工党支部想方设法通过合并。 病房及医院人力统筹安排已调动,腾出外科、皮肤科、康复科、耳鼻喉科人员,组成第一、二、三保障梯队,轮流上班在急诊科和发热门诊。 在病区医疗服务有序开展的同时,分流发热门诊、急诊科的工作压力,更好保障群众健康安全。 作为肝胆外科区护士,刘飞勇坚守岗位,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严格执行病房门管理和病房闭环管理,每天监督,每周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并为病房制定相关制度、流程、指引等,提供给所有患者以及病房内的工作人员营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刘飞勇在担任科室临时代理护士长期间,承担了四病区合并工作。 她说:“在合并病房之前,我们对需要转移到不同科室的患者进行了快速抗原检测,以区分COVID-19阳性患者和COVID-19阴性患者。他们被安置在不同的病房,第一和第二病房病房内设立起飞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 此外,护士长刘飞勇根据患者和护士的数量,合理安排各病区的护理人力。 克服科室内部困难,同时响应医院调配,协调护理人力支持急诊科、感染科。 ▲刘飞勇在病区设置了“第一、第二清除区”。 刘飞勇的丈夫是急诊科副主任陈洪武。 他们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面了。 每当陈洪武下班时,她就已经在上班了。 她说:“因为我丈夫在急诊科,我在日常的通话中学到了急救人员的高效、严谨和快速反应,我也把这种作风带到了病房管理中,以便更好地处理疫情紧急情况。” 据了解,元旦后,东院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人力调配需要,及时对封闭病房进行重新调整和重新开放,部分病房有序恢复营业,为市民提供安全的就诊环境。并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医疗服务的顺序。 坚守在第一线,肩负起照顾病人的重担。 护理团队的工作关系到患者康复的质量。 从“不能摔倒”到“晚点下来”再到“摔倒了也要干活”,东院的护理人员用他们小小的身躯,担起了照顾病人的重担。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自从东院决定开设两处感染病房以来,护理部的陈雪霞、肖燕、林少林护士就一直在一线,为科室开业做准备、规划工作流程、优化人员配置、保障供应。 急救行动的储备和训练……为了加快开区进度,他们几乎没有休息。 如果喉咙不舒服,就开一些预防性的中药喝。 直到开始发烧,他们才回家休息。

护理部主任李小进虽然发着高烧,但仍担心家里的工作跟进,坚持要回医院指挥。 她表示,面对疫情快速变化,护理部统一调配人力,动态调整,第一时间响应临床需求。 护理人员甚至受了轻伤,没有离开火线。 他们咬牙坚持,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比如,感染科、全科、心血管科的护士虽然每天都有不少护士生病,但直到全军覆没,仍然动态保证人员值班,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之间有默契,即使生病也不倒下。 “这样的例子在近一个月来的东院护理人员中已经司空见惯了。全科护士郑春霞接到病区合并通知后非常着急,因为她要转院。”一天之内转遍了所有病区,将6名重症阴性患者转至其他病房,同时将6名重症阳性患者转回,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虽然她感觉有点冷,不太舒服,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在她倒下之前,必须要完成病人转移工作,而花了整整13个小时才完成病人转移工作,结果当天回家就病倒了。▲郑春霞正在休养回家鼓励另一位还在医院奋战的病人,内科护士唐杰从12月13日开始反复发烧,18日才退烧,接到病房关闭的消息后转至第二感染区,他二话不说又回到了夜班。 但由于退烧第二天身体还没有恢复,凌晨1点她突然脸色苍白,出现胸闷、头晕、轻微抽搐,体温突然升至39.5度,血氧仅60%。 她吃了药,吸了氧,感觉轻松了一些,第二天早上6点,她又起床上班了。 她说:“病人需要我们,他们等不及了,希望我能提供更多帮助,减轻病房的负担。”

▲唐杰在病房里照顾病人,保护他们的生命,外科手术照常进行。 为保证医疗工作有序进行,东院外科专家们患病后也迅速回到岗位,坚守在门诊和手术室第一线。 刚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东方医院胃肠外科医生龙硕一上午就完成了近30个门诊。 第二天,他还有三台手术要做。 “高烧了三天,第四天,我看到体温降下来了,感觉轻松了一些,就赶紧回到病房让其他医生休息。” 龙硕说道。 “本来我们以为这三台手术可以慢一点,但病人确实不舒服,我们咬牙坚持下来,让病人尽快减轻痛苦。”第二天,消化科副主任手术杨世斌、龙硕医生、李守志医生等同事顺利完成了手术任务。 尽管出现了喉咙痛等身体不适,龙硕仍坚持完成了科室10余名患者的正常诊疗。 咨询工作。 ▲博士龙硕(中)带病坚持查房。 元旦过后,随着病房逐步恢复,东院住院手术量已恢复到平时的70%。 对此,东方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何强表示,“对COVID-19患者和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的治疗不能拖延。 我们只能不断动态调整需要去的地方,让每张病床、每名医护人员发挥最大效能。 “行政后勤是保障医疗服务安全发展的底线,也是解决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和就诊群众问题的防线。一方面,物资激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住院患者带来的治疗设备由于需求量大,市场供应紧缺,东校区设备部、基建部动员一切力量,保障水、电、气供应正常运行,保障防护用品正常供应,同时灵活调配装备,加大检查维护力度,加强应急值班,随时待命抢修,加班加点为一线部门安装紫外线灯,检查气压并重新安置配电室低压设备,确保医疗事业安全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

▲后勤人员安装供氧设施并进行安全检查。 此外,全体行政后勤人员服从统一安排,主动参与核酸采集、支援发热门诊、协助患者转运,进一步减轻临床工作压力。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山大学第一医院东院区人民齐心协力、无畏前行,坚守“战疫”路线,守护人民健康! 截至1月10日,东院门诊、急诊、手术等医疗服务已基本恢复。 “该收集的都收集了,该处理的都处理了。” 体检中心最近推出了COVID-19后“健康检查套餐”。 我们将继续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