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成立于2009年12月1日,现任合肥市肿瘤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单位。 设有病区2个,床位74张,医生11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 ,2名副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7名具有硕士学位。 现有硕士生导师2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 常年从事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工作。 人员配置合理,胃癌、结直肠癌来源充足,适合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科室未来的主要临床目标是对胃癌、结直肠癌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和序贯治疗,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胃癌、结直肠癌的治疗。 癌症基础和临床研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科学基金,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未来三年主要工作目标:
1.医疗工作
1、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胃癌、结直肠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设立胃癌、结直肠癌治疗科室,包括消化科、肿瘤科、病理科、放射治疗和胃肠手术。 协作组开展胃癌、结直肠癌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特别是新辅助放化疗)。
2.按照标准建立胃肠道肿瘤组织库。 建立全面、系统的胃癌、结直肠癌临床数据库和严格的术后随访标准和制度,完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疗效比较,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数据库。
3.完善消化道肿瘤术前分期系统,建立标准化手术标准。 根据转移灶的性质、分期和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手术方案,制定手术淋巴结转移清扫范围。
2.科学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
1.完成合肥市科技局“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第28项)和安徽省教育厅项目“熊果酸纳米脂质体颗粒对人胃癌细胞系SGC的作用” -7901《作用机制研究》()。
2.开展胃癌、结直肠癌微转移、前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定位和标记,并对术中局部淋巴结转移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以改善术前、术中的微转移、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 考察检查的敏感性和阳性率,绘制淋巴结转移图,并积极申请合肥市和安徽省的研究经费。
3.开展胃癌、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及相关基因检测,开展术前、术中、术后相关药物干预,并与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相关药物临床试验。
胃肠外科的主要工作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胃癌、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设立了胃癌、消化道肿瘤、肿瘤科、病理科、放疗科、消化外科等科室。 结肠癌治疗协作组开展胃癌、结直肠癌临床规范化治疗,建立完善的肿瘤随访体系,完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疗效比较,取得相应成果。 我科将完善消化道肿瘤术前分期系统,建立标准化手术标准。 我们将根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范围,制定手术淋巴结转移清扫范围,研究淋巴结转移图谱。 科研方面,完成合肥市科技局“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第28项)和安徽省教育厅项目“熊果酸纳米脂质体颗粒对人体的作用”胃癌细胞系SGC》——7901作用机制研究》()。对胃癌、结直肠癌微转移、前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转移进行术前定位和标记,术中进行科学准确开展局部淋巴结转移研究,提高术前、术中微转移及淋巴结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阳性率,并申请合肥市、安徽省科研经费,开展胃癌及胃癌的分子机制及相关基因检测结直肠癌转移,在术前、术中、术后开展相关药物干预,并与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相关药物临床试验。
文刚,男,45岁,胃肠外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外科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合肥市“3820”人才 他是合肥市“十佳医生”之一。 2000年率先开展晚期胃癌序贯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标准手术+术中热化疗、术后辅助化疗)。 同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早期治疗。 肠内营养的应用。 2004年至2006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主持肝移植手术,完成肝移植手术30余例,居安徽省第一。 2003年合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晚期胃癌术前局部化疗对区域淋巴结的影响”(合科[2003]33号第5项)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奖。2008年承担合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第28项)。 承担安徽省教育厅项目“熊果酸纳米脂质体颗粒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作用机制研究”()。
屠从银,男,42岁,副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副主任,1991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外科硕士学位。1999年起至2000年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微创外科学习。 在合肥市率先开展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和腹腔镜胆道手术,完成腹腔镜胆道手术和胃癌、结直肠癌手术300余例。 完成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金属防漏支架在术中胆道镜中的应用研究(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2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