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明清两代在内科方面的有关著作很多。
明代的内科继承了宋元医家的学术成绩并有所发展。如薛己的《内科摘要》(1529)在学术思想上受了李杲(李东垣)善于温补的影响。虞抟的《医学正传》则发展了朱震亨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明·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这是对其时内科学术思想一个很好的总结。清代尤在泾的《金匮翼》(1768)很切实用,其中对中风症的叙述很详细。《注解伤寒论》详细对伤寒论进行注解,林佩琴的《类证治裁》(1839)是以内科为主的著作,对内、外、妇、杂病的病因和脉证辨治有概要论述,详细分析各类病的重点证候,介绍治法和应用方剂,并广泛采纳各家之长,附有医案,在临证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一时期还有不少有关中风、痨瘵、疟疾等内科病专著出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著述和业绩。
王清任(字勋臣,1768~1831),河北玉田人,著有《医林改错》(1830)。他强调了解脏腑对于医生的重要性,并大胆提出对古籍中有关解剖方面记载的怀疑。为此,他曾在滦州义塚亲自观察了三十多具儿尸,发现古书所绘脏腑图形与实际有不少不相符合之处。今后他又在奉天和北京三次去刑场观察尸体,并参考了许多牲畜内脏,将四十二年间实地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连同他的其它有关医学论述,一并收录于《医林改错》中。他通过亲身观察,对人体内脏的认识,确有新的发现,并订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别的,他在著述中还论述了不少内科疾患,特别是他根据对于气血的理解,论述了血瘀之症和其它有关杂证,创用了一系列的补气活血逐瘀方剂,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伍汤等等,不但对其后的医家有较大影响,直到今日,仍有相当实用价值,很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