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太谢谢你了!刁主任,你是我们家的恩人啊!” 8岁女孩小秋的父亲紧紧抱着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刁德昌主任说:“我们都不知道女儿出生了,得的是什么病?” ,我以为她已经绝望了。今天能回家我很兴奋。”
这个暖心的故事要从七月初开始。 7月1日星期六,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刁德昌拒绝了学术讲座邀请,驱车三个小时来到连州市人民医院。 他知道,有焦急的家长等着他帮女儿看病。 8岁女孩小秋比同龄孩子更瘦,体重只有40公斤,但她的肚子却像排球一样突出,腹部“肿瘤”直径达到25厘米。 经检查,这个“肿瘤”是一个巨大的寄生胎儿,是一种世界罕见的先天性疾病。 遗传学上又称“胎儿中的胎儿”,发病率约为五十万分之一。 目前,全球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仅200余例。 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专家组再次挑战难度,成功为一名腹腔内巨大寄生虫胎儿的8岁女孩进行切除术。 术后8天,她康复出院。 这也是广东省中医院首次完成儿童巨型寄生胎摘除工作。
8岁女孩患罕见巨型肿瘤
小秋因病求医的曲折故事可以追溯到7年前。 2014年底,小秋出生在连州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然而,在1岁体检时,当地医生告诉她的父母,小秋怀疑体内有肿瘤。 但由于当时设备较差,无法明确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性质,所以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治疗。 这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小秋的父母束手无策,无法做出选择。 见小秋活蹦乱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他们就庆幸地把小秋带回家了。
自今年6月份以来,小秋一直感觉上腹部疼痛。 与他瘦弱的身体相比,他的肚子却变得越来越大。 有时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体内长有一个巨大的“肿瘤”,严重压迫肝脏、腹部血管和膈肌,相应器官也被严重挤压变形。
看到小秋的检查结果,当地医生表示,从来没有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见过这么大的肿瘤,也没有相关的诊疗经验。 于是,连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魏主任联系了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刁主任。
专家到基层医院会诊,确诊25厘米“肿瘤”为罕见巨型寄生胎儿
连州市人民医院,见到小秋的那一刻,刁主任不禁愣住了。 瘦弱的身体里,肿瘤有篮球那么大! 通过腹部检查,刁主任摸到了一个像骨头一样的硬结节。 肿瘤质地坚硬,推不动,说明肿瘤已与周围器官、组织形成致密粘连,甚至已侵犯周围器官。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腹部核心,向上推挤心脏和右肺,向前推挤并包绕下腔静脉。 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大血管随时都有可能受损。 生活。 面对这起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案件,刁德昌局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看到孩子可爱的样子、天真的眼神、家长真诚的眼神,刁德昌主任决定碰碰运气,将小女孩转至我院进一步诊治。
连州市人民医院会诊
小秋来到我院胃肠肿瘤中心,住进了温馨的病房,很快就接受了各项检查。 术前CT显示,小秋的肿瘤位于右上腹腹膜后。 被认为是体内罕见的巨型寄生胎儿。 位于右肝后方腹膜后区,直径25厘米。 由于寄生胎儿已经死亡,它正在长成肿瘤。 肿瘤向前包围下腔静脉并将其推至前腹壁附近,并将腹主动脉严重推向左侧。 肝脏被肿瘤严重挤压成不规则的镰刀状求医网,右肾被向下挤压成三角形,肾血管无法分辨。 横膈膜也明显受到挤压、向上抬升,导致右肺严重受压,右肺功能受损。
最具挑战性的是,肿瘤与脏器之间没有分界线,手术极有可能损伤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导致大出血而死亡。 肝门区和肾门区的解剖分离也极其困难,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致命。
同时,手术对孩子的肺功能和心脏功能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肿瘤切除后很容易导致末梢血管瞬间扩张,导致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肿瘤长期压迫右肺,导致右肺容积严重缩小,这也是导致术中及术后肺功能障碍的重要问题。
CT图像显示肿瘤被多个重要器官严重包裹
多学科合作成功“拆除炸弹”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刁德昌主任团队在院内组织多次讨论。 医院麻醉科、儿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科室进行术前多学科会诊,针对各种可能的手术情况,准备了充足的手术方案。
7月7日上午9点,刁德昌教授主刀,熊文军医生、李进医生协助,钟敏教授主持麻醉。 当刁主任打开腹腔时,看到的是拇指粗细的下腔静脉,被肿瘤呈270度包围,向前推向腹壁下方。 肿瘤大部分被肝脏、肠管和腹部大血管包围,只能看到巴掌大小的“冰山一角”。
手术团队首先成功游离出肿瘤下腔静脉,然后通过外侧入路将肿瘤从腹壁外侧和肠系膜上小心地解剖出来。 在处理肿瘤下极时,发现肿瘤与右肾血管、输尿管形成紧密粘连,而儿童的这些管道细如牙签,随时可能被破坏。
3D打印图
刁德昌主任应用我院特色技术——吸刮剥离技术,成功将这些导管与肿瘤分离。 在完成右侧肿瘤的解剖后,左侧下腔静脉肿瘤的解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下腔静脉像脐带一样将左侧肿瘤紧紧地固定在腹膜后,稍稍用力推动肿瘤就可能使细小的下腔静脉破裂,导致致命的大出血。 手术团队首先将左侧肿瘤充分游离松解,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跨在肿瘤前方的下腔静脉向左侧牵拉,成功将肿瘤左侧部分从下腔静脉的纠缠中释放出来。 ,然后,将肿瘤从腹主动脉中解剖了出来,肿瘤被彻底切除了!
正当大家为肿瘤成功切除而欢欣鼓舞时,肿瘤从孩子体内切除的那一刻,孩子的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增至每分钟140次。 肿瘤被“移走”后,腹腔内长期受压的血管突然张开,瞬间回流心脏的血液量大大减少,随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按照术前准备方案,手术团队立即用纱布填充手术伤口,用大量液体扩大体积,用血管活性药物兴奋心脏,收缩末梢血管。 孩子的血压逐渐回正常,危机很快得到解决。
手术很成功,只用了65分钟,失血仅20毫升。
手术团队正在努力工作
经过8天的重症监护,顺利出院
手术后,由于肿瘤长期压迫,影响循环、呼吸等多个器官,小秋能否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恢复期,也是悬在治疗团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医疗队里的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不敢大意。 手术后的最初几天,孩子因为疼痛不敢下床,情绪低落,家长也伤心、焦虑。 护理团队根据其具体情况,从心理、营养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 谭平护士长每天在床边为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克服其心理恐惧,帮助患儿下床活动,并提供详细的术后营养方案。 在护理团队的精心术后护理下,孩子术后恢复顺利,日常运动量不断增加。 父母看着她康复得越来越好,脸上的阴霾也永远消失了。 在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外科全体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下,小秋于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
(本文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