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网信息
老人的房间、冰箱里堆满了各种保健品和设备
长春市青岛路一处住宅内,一栋50平方米的老房子,客厅、两间卧室、冰箱里都堆满了各种保健品。 “这些都是我父母买的,我劝不了你。” 长春市民赵女士一边掀起床垫一边说道。 床垫一模一样,但功能不一样,我爸爸房间的床上还有一张。”
赵女士的父母在这个小区很有“名气”,邻居们经常看到两位老人大包小包地拎着保健品回家。 “到了开养老金的时候,我看到赵叔叔手里拿着厚厚一沓钱,送给卖保健品的人。” 一位邻居说道。
邻居称,夫妻俩都是老干部。 89岁的赵勇(化名)是一名离休干部。 他和妻子的养老金加起来“一万多元”。 四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很好,尤其是在青岛。 小儿子是高科技专家。 但这么一个知识分子大家庭,彻底被两位老人对保健品的痴迷困扰了。 据两位老人的统计,自2005年以来,他们在各种保健品上的花费达130万元,平均每年10万元,这几乎是他们一年的全部养老金。 “有时候我们甚至要钱去买,我们的孩子不缺钱,我们想要多少就给多少,但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用钱买!” 赵女士感慨地说。
让两位老人逐渐清醒过来的是,他们要求退款4000元却被拒绝了。 原来,自2014年起,赵勇与86岁的妻子李淑贤(化名)在长春惠康百健经贸有限公司购买保健品,两年来已达4万余件。元费用及收据。 2016年,他们购买了保健品和礼物。 李淑贤食用礼物后出现腹泻,说明书上注明腹泻者禁用。 “当时我在课堂上并没有说可能会导致腹泻。” 老人称,想退还此次花费的4000多元,但遭到拒绝。
“我妈妈很伤心。” 赵女士说,向老人出售这种保健品的人是一位年轻人,他们都称他为“小珍珠”。 老人待他如孙子,带他回家吃饭。 但当小伙子听说要退款后,态度就转变了,后来干脆不再接老人的电话了。 “这小伙子平时还不错,一提起退款,就变了个人!” 李淑贤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 130万元并没有让老人心疼,但4000元退款失败却让他们稍稍醒悟了。
这对老夫妇的经历在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中颇具代表性。
一次买三张价值1万元的床垫
2005年的一天求医网资讯,李淑贤到街对面的胜利公园散步。 她回忆,当时公园里发传单的人很多,她只记得可以降血压、降血脂。 “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治疗老年病。” 她说,售货员还在公园里摆了一张桌子来卖。 渐渐地,销售场所从露天变成了室内,还有专门的人“讲课”。
于是李淑贤带着丈夫去上课。 “我每天5点起床。” 她说有时下车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那些专家知识渊博,各种疾病、保健知识都能讲解得很透彻,他们说有些保健品是专门给高层领导吃的。”
“这只是无稽之谈。” 赵女士在一旁说道。 但她立刻就被妈妈训斥了:“我说话你别插嘴。”
“是你们的记者在这儿,不然他们会骂我们,不会听我们说的话。” 赵女士兴奋地说。
2005年迷上保健后,老两口逐渐在家里堆满了各种保健品、净水器、仪器。 “一支牙膏260元,我买了一整盒。” 赵女士说,一模一样的床垫子飞说功能不一样,他买了三张,每张1万元。
“有黑蒜精、雪猪油,名字都吓人。” 赵女士说,有老人买鳄鱼胚胎之类的东西,什么都敢吃。 我能做些什么!”
尤其是销售人员打“亲情牌”,对老人来说非常有用,很容易取得老人的信任。
“就像小甄子丹,我们把他当孙子一样。” 李淑贤说道,小伙子也一一叫了一声“爷爷”和“奶奶”。 新品一到,小珍珠一提起,老爷子就会毫不犹豫地付钱。
为女儿写下2页保健品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李淑贤拿出一张红色的牛皮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她和丈夫的名字。
鉴于您对惠康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您‘终身荣誉会员’称号。” 证书中有5张收据。 采购的保健品有冬虫夏草、铁皮枫斗、羊初乳、狍子油等,共计4万多元。 其中,2014年9月25日,两人以11997元购买了虫草。 “两个人竟然一天内重复购买!” 赵女士说,这样的顾客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你鼓励谁我就不鼓励”。
“我父母家的保健品都数不过来了,我数的只是他们给我的保健品,专门给我的!” 赵女士拿出两页纸,重复道:“净化滋养黄金营养3壶、空气净化器、半导体红光照射床垫2张、水床垫6张、富氢水机、真空壶、水禽被、空气炉。” ..”
据统计,共有16个品种,其中有一个是国外名称,建议零售价为9980元。 连老人自己都记不清自己花了多少钱买这些东西了。 “我和我的两个妹妹的东西还很少。” 赵女士说,这个月她把父母家里的保健品和器械的空箱当废品卖了,一共卖了57.8元。 都卖这么多钱了。”
“我们承认这些事情。” 赵勇说,这十年来,在保健品上总共花费了130万元,“只多了一点点”。
赵勇说道,但他就是经不起销售人员的劝说。 正当他说话的时候,另一家保健品公司给老人打了电话。 “我们就在这里等着,看你敢不敢送回家。” 赵女士在电话里训斥道。
女儿很担心——
蔬菜放冰箱烂了,早餐吃保健品
最让赵女士担心的是父母的饮食。 他们的早餐已经以保健品为主。 老人有两台冰箱,一台放保健品,一台放日常食品。 “冰箱里的烂菜我不吃。” 赵女士说,孩子们经常给老人买食物,甚至是酱油,但老人主要吃保健品。 “每天早上,我都会喝一碗羊奶粉,吃一个鸡蛋。”
赵女士说夫妻保健产品店,老人每次都嚼鹿茸片。 正说着,李树贤老人边吃边递给记者一块,“你也来一份吧,这饭菜很好吃。”
为了防止老人过度依赖保健品,赵女士和姐妹们经常去老人家做晚饭。 “我们用不同的做法来强迫老年人吃。”
有一次,李淑贤咳嗽,赵女士和妹妹就强行把老人送到医院打针。 “他康复后,我妈说吃保健品就好。” 说到这里,赵女士有些气得发抖,“弟弟经常打电话要求他们去青岛生活,除了想和父母团聚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让他们改变环境,断绝联系。”和那些保健品推销员在一起。但父母却没有说要走。” 为此,赵女士和姐姐们经常带老人出去旅游,但回来后还是可以买的。
“别说了,我就是想拿回那四千块钱,以前都干啥了,你快点。” 李淑贤指着女儿说道。
保健品公司:
业务员“小珍珠”已离开
李淑贤说,她花4000多元买了一种名为“天天胶囊”的保健品。 当时她拿回了两盒,还有一盒没有带回来。 她吃了几颗公司提供的胶囊后出现腹泻,所以盒子里的保健品没有动过,她希望退款。
另外,她提到,因为她当时购买了几千元的保健品,所以公司给了她一张8000元的优惠券。 但这种券只能用来在公司买东西。 后来,她把8000元的代金券给了小珍珠,但小珍珠却没有给她任何东西。
为此,记者联系了长春惠康百健经贸有限公司的白姓经理,他表示,老人所说的“小珍珠”已经不在公司了。 “我们确实向老年人出售了保健品,这一点我们承认。” 白经理表示,不过这件事是他后来接手的,所以他需要和老人核实一下当时购买的数量和价格。 处理。”
心理学家:
各方面都要关爱老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们对保健品如此痴迷。” 赵女士说。
吉林省新联心理教育研究所心理专家金华对此分析表示,痴迷保健品的老年人普遍伴有疑病症、焦虑症和强迫倾向。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年人缺乏安全感,喜欢被关注、被认可。 这些老年人进入老年后,注意力发生转移,对身体的任何生理变化都非常敏感。 偶尔的不适,如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也会表现出恐慌,影响情绪,寻求同情。 爱与安慰,这个过程的循环伴随着过度的焦虑。
金华表示,仍有老年人难免感到不舒服。 他们会用一些手段去打听,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得了重病。 即使医院检查没有问题,他们也不相信诊断结果,并更换医院和医生进行重复检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需求在社会、家庭、孩子中都没有得到满足。 唯一认识他们、关注他们、倾听他们心声的销售人员就是保健品销售人员,这满足了甚至夸大了老年人的情感自我。 再加上“药三分毒”、“吃保健品无副作用”等观念的影响,老年人服用保健品后,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安慰剂效应,身体不适可能会受到影响。松了一口气,于是他们更加转向保健品。 ,有时甚至到了依赖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倾向。
金华认为,儿童、家庭、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鼓励他们参与更多有益的社会活动,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感。
一位营养专家表示,首先要说明的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食物。 “一些所谓的讲座专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这是一种欺骗老年人的行为。” 专家表示,其次,不能完全否定保健品的功效,但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盲目补充,否则适得其反。 (记者苏航)